□本报记者张琨
孕妇在仙海医院不花一分钱生小孩,全区2.2万群众全部免费参加健康体检,为方便群众就医财政投入建设七曲医院……
今年以来,仙海区一条条关乎卫生事业发展的惠民新举,成为了广大群众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
没有群众的健康,就没有社会的小康——仙海区把保障群众健康作为实现“中国梦”,助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大基础工程和民生工程,着力于惠民政策的层层落实,着力于卫生服务的优化升级,着力于公共卫生服务的均等化,为绵阳加快建设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贡献力量。
1.
落实惠民政策
倾全力破解看病难题
“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住上一次院,一年活白干”“小病拖、大病扛”……曾几何时,一句句民间戏语,道出的是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无尽辛酸。“有了合作医疗看病不再贵”“药品零差价,还能享受到比以前更优质更放心的医疗卫生服务,太好了”……如今,在仙海,群众愉悦的心声传递出这样一个信息:“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的现象越来越少,“病有所医、医有所保”已成为不争的事实。
近年来,仙海区紧紧抓住医疗卫生体制改革政策机遇,不断改善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基本医疗保障制度建设,创新医保结算模式,并认真贯彻落实省、市相关惠民政策,倾全力破解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难题。这是对人民负责的“承诺”——
通过医院宣传栏、面对面交流等方式,大力宣传惠民政策。仅去年,就宣传发动了超过2万人参加新农合,参合率达99%;
区社会事业发展局与区人民医院签订目标责任书,严格管理和考核,切实加强对医院日常运行的督查,引导和督促医护人员履职尽责。
这是“真金白银”的投入——
去年,通过开展合作医疗补偿,共补偿4.4万人次,总金额近200万元。
这是稳步推进基本药物制度改革的“生动实践”——
区人民医院严格执行国家基本药物制度,100%使用基本药物,并对村卫生室延伸配送基本药物,对基本药物价格进行院内公示;实施基本药物集中招标采购工作,取消15%的药品加成,实行药品“零加价”,以药养医的传统模式彻底被打破;全部配备和使用基本用药目录中455种药物品种。同时将这455种基本药物全部纳入新农合补偿范围,实行100%报销补偿;认真做好库存药品的清理、登记工作,保证库存目录外药品三个月内使用完毕,确保了药品安全;通过“带量采购、量价挂钩”采购方式,促进基本药物价格进一步降低,使群众真正得到实惠……
沐浴着医疗改革的春风,仙海人民真切感受到了“看病不贵”、“看病不难”的幸福暖流。
2.
健全“三级网络”
实现卫生服务全覆盖
去年,财政给予每个补助7000元,打造了8个高标准的村卫生室;今年,区人民医院的设施设备得到进一步优化升级,区人民医院七曲村分院也已着手规划,即将破土动工。
至此,一个全新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已具雏形,到区人民医院七曲村分院建成后,仙海区三级医疗卫生网络服务体系将正式形成。
实现卫生服务全覆盖,已近在咫尺。这,意义重大!
一个时期以来,基层卫生医疗状况设施落后,从而导致卫生服务不到位,群众因“看病远”而带来的“看病贵”矛盾十分突出。
建立和完善农村三级卫生服务网络刻不容缓。对此,仙海区在加大投入的基础上,通过优化提升区人民医院设施设备,做强“龙头”;通过建设区人民医院分院,壮大“枢纽”;通过建好村级卫生室,夯实“网底”,着力构建乡村三级医疗服务网络框架。
在此过程中,“网底”工程——建好村级卫生室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个环节。
建设过程中,仙海区统筹规划,提出“以奖代补”的理念,按照“建成一所、验收一所、补助一所”的方式,制定具体建设标准和验收标准,由区财政按照每所7000元的标准,按时足额发放补助,确保顺利建成。
在夯实硬件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重视规范化管理,统一制定村卫生室规范执业的各项制度,督导落实;建立责任分工制度,责任到人;建立考核制度,对乡村医生进行每月考核和年度考核;不断完善工作方案,激发乡村医务人员热情。
既然目标是“建好”,就绝不仅是“建成”而已,还必须完善其功能、发挥其功效。
因此,传染病的预防和控制、儿童计划免疫、计划生育和妇幼保健、健康教育、基本医疗及应急处理等均被纳入村卫生室的职责范围,群众“小病不出村”的愿望初步实现。
今年,仙海定下了更高的目标:村卫生室业务用房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配置必要的医疗设备以及生活设施,具备基本医疗、预防保健和健康教育等综合卫生服务功能,最大限度满足群众需求。
3.
坚持城乡统筹
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
今年初,两条“好消息”传遍了仙海区的角角落落,引得全区人民群众鼓掌叫好——经管委会研究同意,区财政安排专款150万元,专项用于全区2.2万余人的健康体检工作和全区孕产妇的免费分娩。
长期以来,城乡居民所占有的医疗资源和公共卫生服务差距较大,而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逐步均等化强调的是“人人享有”,这意味着每个人,不论性别、年龄、职业、收入和身份,都能享受同等的基本公共卫生服务。
让群众能看上病、看得起病、看好病,更要让人民群众少生病、不生病——近年来,仙海区坚持城乡统筹,加快推动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让城乡群众普遍享受到了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的阳光——
落实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经费,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达标率保持在90%以上;建立城乡居民规范化健康档案2.1万余份,建档率达98%;开展健康教育宣传,制作健康处方,利用节日开展义诊宣传咨询活动,发放各类健康知识宣传资料3万余份;设置发热门诊和腹泻门诊,进行规范化管理,全年未出现大规模传染病流行;开展艾滋病、丙肝、梅毒、乙肝传染病筛查项目,对高血压、糖尿病、心脑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患者进行了专案管理,并且做好登记;开展消杀灭工作,为控制传染病在我区流行起到了预防作用。对全区980名0~6周岁儿童开展了免疫接种,一类疫苗各单苗基础免疫接种率均达95%以上。
群众的健康问题不能光靠打针吃药来解决,必须以预防为主。对此,仙海区邀请市局对辖区餐饮企业负责人和从业人员多次进行卫生知识、餐饮安全知识培训,共培训从业人员248人。加强生活饮用水卫生和学校卫生安全监督管理,协助市卫生监督所开展食品安全、职业病防治、打击非法行医工作……
天道酬勤。通过多年的持续投入和努力付出,仙海区将健康的阳光洒进千家万户,照亮了广大群众的幸福生活。
动态聚焦
仙海首个“道德讲堂”开课了
本报讯近日,仙海海棠社区举办的“道德讲堂·孝老爱亲”大讲堂活动,拉开了全区“道德讲堂”的帷幕。区文明办、城管办及社区居民等90余人参加了此次活动。
在“道德讲堂·孝老爱亲”活动现场,社区居民学唱了《公民道德歌》,观看了《弟子规——孝老爱亲篇》,了解了仙海区敬老模范杨义琼的感人故事,聆听了仙海区2012年度获得“好媳妇”称号的80后媳妇何发惠讲述处理好婆媳关系的体会,与会人员一起诵读、学习了道德经典格言。
大家纷纷畅谈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居民代表缪永祥说:“这个活动给了我很多的正能量,触动很大。就是要用身边人讲身边事、身边人说自己事、身边事教身边人的形式,来宣扬助人为乐、见义勇为、诚实守信、敬业奉献和孝老爱亲的道德品质,这样的活动办得好。” (李蓉李晶)
仙海乡村少年宫蓬勃发展
本报讯 5月24日,市文明办、市教育体育局相关领导率各县市区教体系统德育股长、部分乡村学校少年宫、城市学校少年宫等60余人参观了仙海区乡村学校少年宫建设。“今年4月,我们再次投入了50余万元购置少年宫设备设施和校园文化建设,将来随着仙海的发展还将加大对教育的投入”。仙海区管委会副主任李汝光介绍说,目前仙海区乡村少年宫在科技、文艺、体育、舞蹈、美术等近20个门类的基础上,又开辟了戏剧、民间手工艺术等门类,计划还要开辟书法、声乐等来充实学习内容。“真的不错,娃娃在这种环境下教育,有助于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游仙一小少年宫管理员敬小明参观后感慨颇深。
据仙海区沉抗镇乡村少年宫负责人介绍,沉抗镇乡村学校少年宫被评为了绵阳市“十佳少年宫”,还是市文明办、市教体局打造全国乡村学校少年宫参观点之一。目前,学校还把开展“实现伟大中国梦,建设美丽和谐繁荣四川”主题教育活动与乡村少年宫活动相结合,不断拓展活动项目,坚持做到常态化,丰富了孩子们的文化生活。 (叶贤兴吴成光)仙海区组织医务人员为幼儿进行口腔检查
仙海区党员志愿者到社区义诊
新闻推荐
少年强则国强,少年兴则民族兴。少年儿童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在“六一”儿童节期间,记者深入绵阳市几所学校,倾听少年儿童的梦想。他们有的想当画家、有的想成为科学家……但无论是什么样的梦...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