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委常委、副市长 李炜
今天是第23个全国“土地日”。今年土地日的宣传主题是:珍惜土地资源,节约集约用地。
珍惜土地资源,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推进经济结构调整的重大任务;推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是实现经济转型、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举措。当前,绵阳市正在奋力推进西部经济文化生态强市建设,我们一定要处理好经济社会发展与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之间的关系,加快完善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的体制机制,促进绵阳经济社会实现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在绵阳市2.02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适合人民群众生存发展的宜居空间只有近5900平方公里,适宜进行大规模、高强度工业化、城镇化开发的国土面积只有约1296平方公里。绵阳市耕地资源的特点呈现“三少”:人均耕地少、优质耕地少、耕地后备资源少。统计数据表明,绵阳市人均耕地保有量仅为1.16亩,低于全国1.39亩的平均水平,绵阳市优质耕地、高产田占耕地总量的89%;97.77万亩耕地后备资源中,适宜开垦的仅占32%左右。土地开发利用面临严峻挑战,实现可持续发展面临着巨大的土地资源压力,加强耕地保护已经迫在眉睫,刻不容缓。
近年来,绵阳市在节约集约用地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明显成效。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加大土地执法力度,查处了一批违法用地行为;二是提高土地利用效率,扎实推进城镇低效用地再开发试点工作;三是严格保护耕地,确保耕地占补平衡,已划定永久性基本农田544.34万亩;四是创新国土资源管理,积极推进土地整征、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试点工作。
但是,同时我们必须深刻地认识到,绵阳市在促进土地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方面仍存在不足,主要表现为:个别地方、个别项目土地利用效率低下,工业用地投资强度、平均产出率较低;一些地方用地粗放,农业用地重用轻养,地力下降,土地污染仍旧突出,影响农业可持续发展;农村建设用地存在闲置浪费现象,而且分布较为零散。
要想解决以上问题,必须加强节约集约用地,不断完善土地管理制度,提高土地开发利用效率,构建科学合理考评体系。
一要打破土地供应“双轨制”。目前我国仍然存在计划划拨土地和市场化土地出让并存的“双轨制”。因此,要逐步扩大有偿使用国有土地的覆盖面,打破土地供应“双轨制”。具体来说,就是要严格限定划拨用地范围,严格控制划拨用地规模。今后除国防、外交和特殊用地等可以继续以划拨方式取得土地外,对机关办公、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础设施(产业)、城市基础设施等均要积极探索实行有偿使用。扩大有偿使用范围,尊重土地价值,以市场配置为基础,深入推进土地有偿使用制度改革,完善建设用地储备制度,严格落实建设用地招拍挂出让制度,推进节约集约用地。
二要提高土地利用“多样性”。要注重土地立体利用,从地表向地上地下拓展用地空间,由二维利用向三维利用模式发展。要注重土地规模经营,通过推进工业向工业功能区集中、农民向城镇和新型社区集中、农地向适度规模经营集中,发挥土地的最大效益。要注重土地结构优化,将利用率低和综合效益差的土地置换出来,重新优化配置,达到效益最大化。
三要构建用地考评“新体系”。从建设用地利用特征、结构、效率及影响因素分析入手,选择包括土地利用强度、经济增长用地弹性、经济增长耗地量和土地利用管理绩效等层面的指标,建立多目标决策分析模型,以综合指数定量反映建设用地节约集约利用水平,客观地反映区域经济发展基础、经济增长与土地节约集约利用变化趋势及工作进展等情况。通过建立科学、规范、严谨的考核评价体系,使科学发展的导向越来越明晰,使土地节约集约利用评价结果的公认度不断提高,以评价体系的改变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从四○四医院获悉,7月1日—7月7日该院将举办第三届“消化疾病周”活动。活动主题为“医患携手构建消化健康新模式”。据四0四医院医务处主任姜淮芜介绍,举办此次活动旨在提高绵...
绵阳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绵阳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