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于勋 记者 郑金容)昨(4)日,是我国首个“国家宪法日”。记者在当天采访中了解到,绵阳市全力推进普法工作,让法律走进社区、走进农村、走进老百姓的日常生活中,越来越多人学法、懂法、守法,开始拿起法律武器来解决自身遇到的问题。
开网店 咨询社区法律顾问
36岁的王平是临东社区居民。一年前,因工作,腿受伤致残,只能在家休养。为照顾受伤的他,母亲辞去了工作。为贴补家用,王平想自力更生,打算在网上开一个店,“关于网上开店,我遇到了一些法律问题,只要给社区打电话,法律顾问都能给我专业的解答。”
虽然行动不便,但天气好的时候,王平会拄着拐杖去小区晒晒太阳,活动下身体。“我们这里打造成了法治小区,健身器材上贴有法治成语,花台上刻上了法律人物,很有意思。”看着小区里的“法治文化长廊”、“‘法\’字艺术墙”、“法制文化小道”、“法制园地”……王平觉得自己的法律知识有了很大提高。“以前发生纠纷,不知道怎么解决,现在我晓得找法律来保护我们。”王平的母亲告诉记者,从去年搬进小区以来,社区经常组织大家进行法制课堂学习,给居民发法律宣传单,普及大家的法律意识。
用法律 讨要被拖欠工资
12月4日,上午8时刚过,青义镇兴龙村一组村民袁成贵就和老伴来到了村委会。因为今天法律顾问要来,他有法律方面的问题需要咨询。
2013年,袁成贵被聘请到一工地上当看守。当时老板口头承诺,每个月给他1500元工资,每天另有5元的生活费,工资每月结算。但对方却无故拖欠工资,截至目前已拖欠袁成贵2万多元工资,每次去找老板要,对方都以各种理由搪塞。袁成贵身体不好,为尽早拿到自己的工资,他便来到了村委会寻求法律顾问的帮助。
律师详细了解袁成贵被拖欠工资的事情后,从法律的角度给他做了指导,并帮他写了情况说明书等相关证据。“我以前不懂法,现在村上天天给我们宣传法律,教我们有事用法律来解决。”袁成贵说,有了律师的帮忙,增加了他要回工资的信心。
群众在哪里法治就在哪里
今年,是绵阳市推进法治绵阳建设的启动年,也是实施“六五”普法规划的关键年。在这一年里,全市普法创建工作快速有效地开展,法制宣传、法律援助、法律服务三位一体,大力提高了公民的宪法、法律和法治意识。
如今,老百姓随处都可以接触到有关法律方面的信息,法治理念、法治思维逐渐深入到老百姓的意识中。在社区,有法治大讲堂,有法律顾问;在学校,有法治图书馆,有法律辅导员;在乡村,有乡土法治文艺节目表演,有“坝坝法治讲坛”;在广场上,有志愿者发放法制宣传单,有法治电影展播……总之,群众在哪里,法治就在哪里。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蒋琳琳)12月4日,联通绵阳分公司值守“政风行风热线”,就市民关心的节省流量小妙招、4G用户国外旅游资费等方面问题,进行了详细解答。一市民咨询:使用4G网络,怎样才能节省流量?...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