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3至5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和综合型文化活动场所,打造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各项标准
●力争每两年有1至2部作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或者“群星奖”等重大艺术评比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文艺创作目标
●到2020年,争取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0项
□记者 王操
近年来,绵阳市高度重视文化事业发展,积极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扶持文艺精品创作,加强非遗项目保护,取得了显著成绩。为加快建设中国西部经济生态文化强市,绵阳市制定了《文化事业发展规划(2013-2020年)》(以下简称规划)。
完善服务体系
建设国家公共文化示范区
在科创区元通社区,社区居民刘志刚今年已经快60岁了,平时他的业余爱好就是来到离家百米的社区文化活动室看书看报,他说:“现在党的政策是越来越好,有了这么好的打发闲暇时光的好去处,读书、查资料都可以,太喜欢了。”
根据规划,绵阳市将不断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顺应“中国科技城”和“智慧城市”建设新要求,打造3至5个公共文化服务品牌项目和综合型文化活动场所,打造2个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基本达到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的各项标准。到2020年,基本建成设施完善、运行高效、管理科学、技术先进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好地满足群众基本文化需求,力争成为四川省乃至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标兵。
此外,在推进文化与科技融合发展方面,绵阳市将通过实施绵阳文化建设三大系列工程之一“文化创新”,以“独树一帜、不拘一格”的理念,构建绵阳市文化事业未来的发展路径。借助绵阳文化艺术中心、文化云平台和现代化管理三个特色平台,把握科技创新脉搏,激发绵阳文化生机与活力。建设更多的图书馆、文化馆、城市展览馆、科普馆、大剧院、综合馆,发展群众文化活动主要基地,丰富群众业余文化生活,实现公共文化服务品牌化,打造更多的绵阳城市文化名片,早日实现打造国家公共服务体系示范区的目标。
繁荣文艺创作
力争每年有佳品力作问世
今年9月,在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评选活动中,绵阳市组织创作的电影《兰辉》、长篇纪实文学《让兰辉告诉世界》荣获全国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这是继绵阳市出台《绵阳市优秀文艺作品和文艺创作扶持管理办法》后,绵阳市文化事业取得的又一个重大突破。
根据规划,绵阳市确定了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综合能力进入全省一流水平,形成一批具有绵阳特色的文化艺术节庆活动、文化品牌活动、优秀剧目和优秀产品。推进文化精品工程建设,促进文学、戏剧、音乐、美术、舞蹈等艺术门类全面繁荣,力争每两年有1至2部作品在“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五个一工程奖”、“文华奖”或者“群星奖”等重大艺术评比活动中取得好成绩的文艺创作目标。“要想繁荣文化艺术创作,我们必须打造文化精品创作平台,为各类创作人才创造出较好的创作环境,深入基层,深入群众,利用数字化手段促进文化传播,不断丰富文化艺术,改变群众文化消费习惯,让群众参与文艺创作,让群众成为文艺创作的主力军。”针对规划中如何繁荣文化艺术创作,市文广新局局长马宗舜如是说。规划中提出,绵阳市要通过多渠道培育文化创新能力,加大投入,引入人才,鼓励创作,力求全面提高文化创新能力;结合地域特色打磨文艺精品,比如立足绵阳市的羌藏民俗文化、文昌传统文化、嫘祖李白名人文化、三国文化等具有深厚内涵的文化题材,创作出与时代主旋律相结合的文艺精品。
加强非遗保护
弘扬绵阳优秀传统文化
今年,绵阳市还在全省率先设立了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扶助资金,5所中小学被命名为首批“非遗传习基地”,为传承绵阳文化遗产迈出了坚实的一步,这代表绵阳市建立起非遗传承机制,在文化遗产保护方面率先出发。
根据“规划”,绵阳市将不断推进文物修复工程,加大文物保护力度,力争全真性呈现历史文物,完善文物保护性开发,通过绵阳市文化建设三大工程之一的“文化印迹”工程,以“绵阳意象·记忆之窗”的理念,完成跃进路、朝阳厂等历史文化街区和工业遗产系统性改造开发,筹建绵阳博物馆文化科技保护中心,切实加强已开发文物景区、景点保护和利用,充分发挥各类文物历史传承和文化教育作用,实现春风化雨,将文化置于生活,使绵阳市群众生活在浓厚的文化氛围之中。强化文物保护管理体制,完善非遗保护制度,争取到2020年,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达到20个,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达到10项。
新闻推荐
寓教于乐 让法治精神入脑入心绵阳市举行“国家宪法日·全国法制宣传日·法治绵阳宣传周”文艺演出
演出现场(本报记者张莉摄)本报讯(记者张迪然)昨(4)日上午,火炬广场欢歌笑语,人头攒动,喜气洋洋。由市依法治市办、市委宣传部、市司法局主办,涪城区、游仙区、高新区、经开区、科创区承办的“...
绵阳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绵阳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