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王操
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市文化发展大会上,绵阳市著名作家母碧芳被授予首批文化领军人才称号。为了解她数十年的创作历程和文学创作心得,记者近日对其进行了专访。
17岁参加工作在北川任教,24岁开始从事记者采访工作,30岁作为绵阳引进人才开始进行文学创作,处女作《家乡有条三色河》使母碧芳初露锋芒。随后,带着谨慎而又忐忑的心情,母碧芳开始从事报告文学的创作,采写了一大批反映绵阳市、四川省工农业方面的优秀人物和人文地理、山川风貌的报告文学,如写北川劳模的《血壮山魂》、写盐亭林业的《紫土苍绿》、写三台蚕桑基地的《丝丝缕缕总关情》、写“第二个都江堰”的《“武引”第一笔》、写高新区的《西部特区大启动》等,间接或直接为四川、为绵阳的政治经济发展起了促进作用。“我觉得一个优秀的作家,如果他的作品能够为家乡、为社会带来一些好的影响,那就是好的创作者。”母碧芳告诉记者,她创作半辈子,这是她一直奋斗的目标。
目前,母碧芳著有长篇小说4部,其中《惑之年》获文化部建国五十周年献礼优秀作品奖,《荆冠》获“鲲鹏文学奖”、“巴金文学奖”,《今夜,我们试婚……》、《无雨的日子》等作品畅销海内外,她一度被媒体誉为“中国新都市文学代表作家”。
事业上的成功并没有让她减少对现实生活的思考和关注,2014年9月13日,电影《兰辉》成为第十三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许多人都不了解,从策划、采访、编剧等多项工作,母碧芳都参与其中,并担任了电影文学编辑的创作工作。“其实兰辉曾是我早年在北川任教时的学生。”在谈到电影《兰辉》的创作时,母碧芳告诉记者,也许正是对社会的责任心和对家乡人民的使命感,让她对北川的一切有剪不断的眷恋,所以创作更加努力。“我现在正在进行《百年母土》的创作,这部作品的创作走的是一条高难度和高危险的叙事路线,我会借这部作品告诉后人,我们的家乡北川并非只是一块产生灾难的土地,她也有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告诉后人北川人是勤劳善良,知足感恩的。”对于自己的作品,母碧芳寄予厚望。
新闻推荐
本报讯(李剑荣记者田明霞)提前开车门,打开车载暖气,让候车乘客上公交车避寒,用免费wifi,让乘客免费使用站务室的饮用开水……最近天气变冷,公交公司又推出一系列温馨细微的服务措施,使乘坐公交车外出的市...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