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26日,著名摄影记者杨卫华逝世。2月28日,遗体告别仪式在绵阳市殡仪馆悼念厅举行。阴霾的天空似乎在为这位过早离世的摄影家悲鸣,刺骨的寒风挡不住人们悼念的脚步。杨卫华生前好友、同事以及社会各界的几百人自发前来悼念他。这其中,有他曾经拍摄和采访的对象,有他曾帮助过的人,还有全国各地的新闻媒体同行。
□ 记者 闫静 王望 文/图
“敬礼娃娃”郎铮:
我答应杨爸爸,把学习身体都搞好
刚刚9点,“敬礼娃娃”郎铮就与父亲郎洪东、母亲吴晓红、奶奶吴志琼一道,缓缓走上悼念厅前的石阶。穿着蓝色羽绒服的他,沉默忧伤地走到悼念厅门前,工作人员递给他一朵白花,他没能成功地戴在胸前,旁边的记者试图帮他,但郎铮拒绝了,大声说“我自己来!”
走进悼念厅,郎铮慢慢走近灵柩,望着杨卫华安详的脸庞,有些不敢相信地回头望望奶奶,似乎想确定些什么。吴志琼老人用手抚摸着孙子的头,“郎铮,你杨爸爸走了……”吴志琼老人已泣不成声,此时,郎铮似乎明白了什么,走到灵柩正前方,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向恩人磕了三个头。
在悼念厅里,小郎铮围着灵柩走了一圈又一圈,仔细阅读着灵堂周围的挽联。随后,他与父母、奶奶,以杨卫华亲人的身份,与杨卫华的亲属共同站在灵堂左侧,接待和答谢亲朋。瘦小的郎铮此时站得笔直,鼻头不住地耸动,强压着泪水。
“最后一次见杨爸爸的时候,他很瘦,很痛苦,眼睛周围都是黄的,叫我要好好学习,他把学校已经规划好了……”在全国各地记者温和关切地询问中,郎铮低着头,皱着眉,话语中带着哭腔,但始终没有哭出声来。直到一名记者问他最想跟杨爸爸说什么的时候,郎铮才“哇”的一声哭倒在奶奶怀中……
“杨爸爸说了,让我努力学习,做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郎铮情绪渐渐平复下来后,才小声告诉记者,他很悲伤,不相信杨爸爸已经永远走了,“我答应杨爸爸,要把学习身体都搞好。”
东方早报摄影记者许海峰:
未完成的画册,是杨兄最大的心愿
东方早报摄影记者许海峰也从上海飞来参加追悼会。这位摄影界的名家,在汶川地震期间,因采访与杨卫华相识,从此结下不解之缘。
去年11月,杨卫华自知病情加重,便来到上海,将自己毕生拍摄的照片底片,托付给许海峰,请他帮自己整理,以后找机会出版成册。不知杨卫华病情严重的许海峰,欣然答应了他的请求,并打算过完春节来绵阳看望老友,商议具体细节。没想到,那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春节前几天他给我打了一个电话,说话没一丝力气,他以前是多么乐观的一个人啊,天塌下来都是笑呵呵的。”许海峰告诉记者,当时自己就有不好的预感,但杨卫华却安慰他说没事,“只是整理照片底片的事,得加快步伐了。”
“杨大哥这些年真的太拼了,不论是摄影工作上,还是对待南来北往的新闻同行上,他都拼尽全力,把自己的资源毫不吝惜地与别人分享。”许海峰告诉记者,杨卫华把自己毕生的精力献给了摄影,自己却没有一本专门的照片画册,整理工作刚刚开始他就与世长辞,这实在是莫大的遗憾。
许海峰说,接下来自己将对杨卫华几十年来拍摄的照片底片进行技术上的相关处理,这些照片中包括杨卫华对绵阳城区几十年来风雨无阻的记录,是一座城市宝贵的影像资料。处理完毕后,他将把所有照片交给杨卫华的儿子,寻找合适机会结集成册出版。
光明日报教育部主编练玉春:
用心坚持的人,值得人们去敬仰
光明日报教育部主编练玉春也来到追悼会现场。练玉春的老家在绵阳,其父辈与杨卫华的父辈都常有往来,但练玉春与杨卫华真正相识,却是在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时。
“地震后,7月份我们赶到北川采访,由于对交通、路况等方面信息都不了解,采访进展很慢。”练玉春回忆说,一个偶然的机会,他们见到了杨卫华,得知他们采访不太顺利,热情的老杨二话不说,就将手头掌握的人脉、交通等信息,全部告诉了练玉春等人,并在采访期间,随时提醒他们路况、余震等情况,让光明日报的新闻同行,感受到了摄影人之间互帮互助的温暖。
“从昨天来到绵阳,到今天参加追悼会,很多来悼念的人对老杨都是由衷地赞美,我认为这是对这位兄弟敬业、执着、真诚精神的最好回报。”练玉春回忆说,地震几年后,他与杨卫华在人民公园做采访,一个小孩子突然跑过来扑在杨卫华怀里,甜甜地叫他“杨爸爸”。
“那一刻让我感受到,杨卫华对这种地震后的家庭、采访对象的关注,已经远远超过了摄影人的工作范围,所以孩子们都不拿他当外人,能够如此亲密无间。”练玉春说,热情、专注、真诚、敬业,这是无论哪个行业都最需要的一种人,也是国家最需要的人才,用心去坚持的杨卫华,值得人们敬仰。
生前好友刘利民:
不管怎样,也要回来送他最后一程
昨日,还有不少杨卫华生前结识的好友,甚至萍水相逢的人赶来参加他的追悼会。上午11时许,从云南飞往绵阳的航班抵达南郊机场,刘利民一路小跑下飞机后,立刻赶到市殡仪馆,向多年的老朋友道一声“一路走好”。
刘利民很早前就与杨卫华相识,印象最深的是汶川特大地震后,绵阳的骑游爱好者从北川新县城骑自行车到拉萨。“他一路陪伴我们,还为选手们拍照,做后勤服务,很让我们感动。”刘利民说,“整整半个月的骑行,在我看来更像是和老杨的一次旅行,虔诚的向着我们心中向往的地方一步步靠近,也正是他的这份虔诚再次让我感动。”
刘利民说,春节期间和家人在云南旅游,假期还有几天才结束,但途中听说老杨病逝的消息后,他当即订了返回绵阳的机票。“由于假期返程高峰,只能订到老杨遗体告别仪式当天早上8点过的飞机,但我不管怎样也要回来送他最后一程。”刘利民说,还好赶上了最后的遗体告别,“老杨,一路走好。”
新闻推荐
□陈正本报记者张伟在新形势下,涪城区如何准确把握新常态、主动适应新常态,在新常态中主动作为?“继续坚持科学发展、加快发展、领先发展总体取向,深入实施“统筹城乡、全域发展”战略,加快...
绵阳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绵阳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