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科技进步突飞猛进,知识更新的速度加快,需要具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人才,才能推动人类社会不断前进。而小学计算机课的基本任务是学会使用计算机,会将计算机作为一种学习的工具,学会对知识、信息进行检索,并有意识的利用信息技术对其他学科进行学习和探究,从而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所以,在平日的信息技术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就显得尤为重要,下面就浅谈一下我在信息技术教学中的一些做法:
一、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生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如果对所学的内容有浓厚的兴趣,便会由“要我学”,为“我要学”,心情会变得愉快,进而使注意力变得集中和持久,观察力变得敏锐,想象力变得丰富,创造思维更加活跃,从而保持昂奋的学习劲头。一个成功的信息技术教师要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对信息技术的持久兴趣,激励学生不断处于最佳的学习状态之中,使他们对信息技术乐学、善学、会学,学而忘我,乐此不疲。在课堂教学中,我充分利用多媒体集直观性、多变性、知识性、趣味性于一体的特点,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大大激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学习的积极性,为学生学习能力的培养奠定基础。“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
二、利用任务驱动法,培养学生学习探究能力
在教学中,如果老师只是按照课本“照本宣读”,学生只会机械地完成某些操作练习,这样会严重制约学生学习信息技术的主动性,对培养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更是“百害而无一利”。学生如果对所学知识没有目标,势必造成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任务驱动”教学法,适用于学习操作类的知识和技能,尤其适用于学习信息技术应用方面的知识和技能。任务驱动法最主要的方式就是向学生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驱动学生为完成目标而努力。有了明确的目标,也就有了自学的方向,也会减少盲目操作的机率,所以,教师在教学中可采取任务驱动方式,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在教学过程中,我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实际的操作任务,学生带着老师提出的问题,通过动手操作进行自主探究,充分发挥他们的主动性,这样不仅重视了学生学习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的培养,而且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也真正掌握了知识。
三、采用小组合作方式,培养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培养学生的能力是教学改革追求的一个具体目标,课堂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有利于这一目标的实现。它可以使学生在个人思考的基础上,通过合作交流,合作学习,互相启发,互相帮助,充分发挥集体智慧,从而达到培养学生能力的目的。因为在合作交流过程中,学生的思维呈开放状态,不同的见解、不同的思路,可以广泛地交流,并得到及时地反馈,从而促进思维的有序发展,提高思维活动的有效性、广泛性。同时通过合作交流,集思广益,协作功关,使片面的、支离破碎的结论,渐渐地互相配合起来,从而有效地使认识趋于完整,使结果趋于完美。另外在合作交流中,学生逐步学会学习,通过不同学生的各抒己见,为困难学生创造发问机会,在优等生的帮助下,达到求知的目的;优等生在帮助他人的过程中,也使自己的知识条理化,语言表达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得到培养,思维更加敏锐、精确,同时他们在合作交流中,受其他同学的启发,思维更加开阔、深刻,有利于培养创新能力;中等生如鱼得水,在他人的启发下,跳一跳摘到了“桃子”。从而使各个层次的学生都能得到不同程度地发展和提高,都能享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讲授“网页制作”的内容时,因为网页制作所涉及到的知识又很多,解决的办法也多种多样。在教学中,我把全班同学分成若干小组,每个小组选一名小组长,然后要求每个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一个主题网页的设计。布置完后,每个小组立即行动起来,他们既有明确的分工,如有的负责设计脚本,有的负责查阅、收集资料,有的负责文字撰写等,同时又充分发挥了集体的智慧和作用。两个星期后,他们把作品交上来,他们设计的网页非常漂亮,而且各具特色,充分显示出学生的个性特点。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体会到了成功的喜悦,充分的动手实践,组内同学的合作学习,既让学生感受到了获得知识的喜悦感和自豪感,同时更深刻地体会到了集体智慧的力量,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能力。
总之,我们要让学生在充满愉悦、积极探索、民主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中不断获得知识,在学习信息技术过程中形成一系列良好的主动学习习惯,不断培养他们有效地获取、处理、分析和利用信息的能力。
(三台县金星小学 黎洪德)
新闻推荐
三台召开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县工作会
本报讯10月10日,三台县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暨中小学生艺术素质测评实验县工作会在三台外国语学校召开。上午,市教育和体育局领导对省、市“全国农村学校艺术教育实验县”及“中小学生艺术...
三台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三台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