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杨均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孩子们身上
本报讯(记者 黄小芹 文/图)八年前,他因家庭困难差点中断学业,在一系列帮扶政策的支持下,顺利读完高中、大学。八年后,他不忘初心,回到家乡甘做“人梯”教书育人。他就是盐亭高灯镇义务教育学校的教师何杨均。近日,他被四川省学生资助管理中心评为2016年四川省“励志成长成才优秀学生典型”。
何杨均出生在盐亭云溪镇咸水村,家里祖祖辈辈靠务农为生。初中毕业,他不负众望考上南山中学,但因家境贫寒,选择在盐亭中学求学。“5·12”地震后,何杨均的爷爷、奶奶、外婆三位亲人相继去世,对家庭困难的他来说更是雪上加霜。
就在他家举步维艰时,党和政府送来了关心。从2010年秋季学期起,他先后获得了“普通高中国家助学金资助项目”、“中央彩票公益金资助项目”、“中国扶贫基金会新长城项目”、“李嘉诚基金会四川地震灾区学生助学金计划项目”、“金秋助学”等项目资助。“正是这些助学项目资金和好心人的关心,我才能顺利完成学业。”说起曾经的帮助,何杨均满怀感激。
有了大家的帮助,何杨均也更加勤奋努力。上大学时,他积极参加学校的勤工俭学项目,外出兼职家教赚钱,努力争取奖学金,还参加“红心益众社”公益社团,去看望敬老院老人,去特教学校支教等。在大学暑假期间,他在盐亭县资助中心当志愿者,帮助宣传办理助学贷款,建立助学贷款联系群,方便随时答疑指导,让贷款学生少走弯路。大四实习时,他回到家乡最偏远的和平小学代课,一心一意为孩子们传业解惑。
去年,何杨均考上了盐亭的教师编制,回报家乡教书育人的夙愿终于得以实现。作为班主任,他把所有心血都倾注到了孩子们身上,尽自己最大的努力从最需要帮助的孩子入手,给他们物质上的帮助,精神上的鼓励。如今,24岁的何杨均扎根在自己的教学岗位上,兢兢业业地工作,以实际行动回报社会,去帮助身边的每一个人。
新闻推荐
志愿者慰问抗战老兵□实习记者李锦辉文/图曾经的他们为了保家卫国不惜生命英勇战斗,如今他们已是古稀老人。在“八一”建军节来临之际,绵阳市各社区积极开展看望老复员军人、走访军烈...
盐亭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亭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