戒毒民警唐旭峰忍病工作英年早逝,管教对象在他遗像前长跪不起
“我宣誓,摆脱毒魔的纠缠,重塑自我,拒绝毒品……”1月19日,四川省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三大队,举行纪念民警唐旭峰追思会,200多名戒毒人员用铿锵有力的声音将《戒毒誓词》背诵了三遍,有人边背诵边擦拭眼泪。
20多天前,长期工作在戒毒一线的唐旭峰,因积劳成疾离开人世,年仅38岁。他的离世,让亲人、同事悲痛,让戒毒人员也感到不舍。近日,记者走进位于绵阳市的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探寻这位戒毒民警无私奉献的人生。
□本报记者 庞莹
真情感化失足人生
2014年12月30日,寒风刺骨,唐旭峰的灵堂外,五年前他曾管教过的戒毒人员罗立(化名)泣不成声。“我是孤儿,一直在社会上流浪。被送来戒毒后,自暴自弃。唐大队开导我说‘你不是最不幸的,因为你还有四肢健全的身体\’,他给了我继续活下来的希望。”听闻唐旭峰去世的消息,罗立从南充赶到绵阳参加追悼会,一进灵堂,就扑通一声跪在遗像前。
1996年,20岁的唐旭峰来到新华强制隔离戒毒所(当时为新华劳教所)工作,从那时起,他真诚对待每一名管教对象,像朋友一样关心、鼓励、帮助他们。
在戒毒人员眼中,唐旭峰如同兄长。罗立入所后,他自己掏钱给他买生活用品,一直到他期满出所。“我的第一个生日是唐大队给我过的。”出所后,怕罗立复吸,唐旭峰还一直与他保持联系。罗立回乡创业缺乏资金,唐旭峰还主动借钱给他办农庄。
在同事眼中,唐旭峰是“拼命三郎”。工作19年,他有18个春节是在工作岗位上度过的。凭借扎实的工作,唐旭峰也一步步从普通民警走上了大队长的岗位。
2006年,上级决定在新华劳教所成立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劳教人员专管大队。谈“艾”色变,这项任务让大多数民警觉得“风险太大”。唐旭峰没有退缩,主动提出到艾滋病专管大队工作。为了消除大家对艾滋病病毒感染劳教人员的歧视,唐旭峰带头与他们一起唱歌、打球、谈心。“每一个生命都值得尊重。”他说。
为戒毒事业倾尽心力
2008年,《禁毒法》施行后,劳动教养逐步转向强制隔离戒毒,新华劳教所成为全国强制隔离戒毒工作模式探索的10个试点所之一。
唐旭峰又一次挑起了强制隔离戒毒管理模式研究的重担。他和同事们开展全面调查,创造性形成了以积极心理学和生命复原力理论为支撑、“多元整合、积极戒毒、生命复原”为理念的“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2010年,这一模式被四川省戒毒局确定为全省司法行政戒毒场所统一的戒毒模式。
为使“常青藤戒毒康复模式”更具生命力,唐旭峰提出了建设戒毒人员“绿色回归家园”,即引入社会资源,建立集戒毒服务、安居、就业为一体的就业场所。
为戒毒事业,唐旭峰倾注太多心力,病魔却悄悄袭来。因常忙得不能按时吃口热饭,长期值夜班,2013年,身体瘦弱的唐旭峰检查出患了胃溃疡。大队警力紧张,唐旭峰忍住病痛,隐瞒了病情,坚持工作。2014年8月,唐旭峰的身体状况已经非常糟糕了,还出现了消化功能紊乱、肝脾肿大、营养不良性肝硬化等。即便这样,病情稍缓,他就草拟全所戒毒人员教育活动计划方案。
4个月后,唐旭峰又查出淋巴瘤,已是晚期。2014年12月27日18时49分,年仅38岁的唐旭峰,永远离开了他深爱的妻女和工作岗位。
斯人已去,精神永存。据了解,省戒毒管理局已经在全系统发出号召,向唐旭峰同志学习,以高度的责任感和务实工作,切实帮助戒毒人员戒除毒瘾、走向新生。
新闻推荐
3月18日,位于南充市嘉陵区的中国绸都丝绸博物馆正式开馆迎客,来自重庆市江北区的550名游客成为第一批参观者。响应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南充市建立了西南地区唯一的丝绸博物馆,馆内收集、整理、复制...
南充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充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