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涌泉 本报实习生 岳 汉 文/图
“南曼通道”者,“南宁-曼谷通道”也。望文生义,亦可推知此乃关于一条起于广西南宁、终于泰国曼谷之交通走廊的战略发展规划。然而,这条尚未为人所熟知的“通道”是怎么来的?这条“通道”仅仅只是意味着一个狭义的交通概念吗?它与“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以及“南宁-新加坡走廊”的战略构想之间有何联系?带着这些问题,日前,记者与古小松就“南曼通道”展开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一个战略构想的提出,引一帆序幕的辉煌……
古小松,广西社科院副院长兼东南亚研究所所长,一个在多年以前便被媒体称为“中越友谊桥梁”的中国著名东南亚研究专家,是“南曼走廊”构想的最早提出者。
近几年来,古小松博士著作颇丰。这位曾在凤凰卫视《世纪大讲堂》上开课讲学的资深学者,实际担当了中国与东盟区域一体化合作“先行者”的角色。据悉,他的《建设南宁-曼谷经济走廊,促进华南与中南半岛合作》科研报告颇受中国和东盟国家政府和学界关注。
学者的眼光,通常都要比世俗的进步快半拍。“中国-东盟自贸区”的历史性跨越已然近在眼前,古小松的目光便已越过了日益繁荣的国境之南,开始向着中南半岛的纵深聚焦而去。于是,一个被命名为“南宁-曼谷经济走廊”的战略构想,开始从历史的地平线上冉冉抬升,裹挟着新时代的风向,扬起一帆序幕的辉煌。
据古小松介绍,作为“南新走廊”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南宁-曼谷经济走廊”事实上早在2004年便已经被广西社科院正式提出。而随着广西在中国-东盟自贸区即将建成的历史机遇中扮演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特别是自治区党委书记郭声琨批示“打造中国-东盟海陆空交通枢纽研究”课题之后,“南曼走廊”更是被加速地推上了议事日程。
“一个战略构想的提出,必须要经过严格的论证和实地的考察。凡事不亲自去走访一番,心里总归是不踏实……”因此,以古小松为团长的广西社科院课题组在今年7月踏上了南下的旅途。一次穿越中南半岛的“开拓之旅”,便也自此而始。
从7月14日到7月26日,广西社科院课题组一行8人,在古小松的带领下,乘汽车自南宁出发,经越南、老挝,抵达泰国曼谷;然后再从曼谷往北,经老挝会晒、摩丁等地,最后返回昆明。简而言之,就是沿设想中的“南曼线”南下曼谷,然后再沿所谓“昆曼走廊”北归昆明,历时13天,行程3000多公里。古小松一行东去西回,“一箭双雕”,在比较中提出问题,在实践中寻觅答案,南曼之行,功莫于此。
一次中南半岛的穿越,获一系列的“想不到”……
虽说是考察,但这可是一次沉甸甸的“发现之旅”,因此回忆起那难忘的“开拓之旅”,古小松的脸上还是不免流露出某种意犹未尽的神色来。
古小松说,一路下来,原先的“道听途说”遭遇了来自于亲身实践的证实与证伪。包括古小松在内的每一个考察团成员,都满怀欣喜地收获了一系列的“想不到”——
第一个“想不到”,“南曼通道”其实是“现成”的——由越南中部经老挝入泰国,设施完备的各国公路原本便已相互连通。其中1934公里的“东南走廊”线全程大部分路段均为二级以上的优质公路,1769公里的“他曲-那空帕伊线”除湄公河大桥尚未通车处需转乘渡轮外,其余路段均具有可观的运力,可谓无尺寸之费,而得联通之途也。
第二个“想不到”,1769公里的南曼通道(那空帕伊线)居然比1809公里的昆曼通道总里程还要短40公里。更重要的是,南曼通道不但距离短,而且穿越国家多,辐射能力强,相较于山路崎岖人烟稀少的昆曼线,南曼线可谓一马平川,就沿途经济带的发展空间而论,“南曼走廊”胜之远矣。
还有一个“想不到”,便是泰国方面也已将对外合作的重点发展方向东移广西,不但基础建设的投入向广西方向大幅度倾斜,就连众多高等院校和具有政府背景的知名学者也纷纷开始从事涉及南曼走廊建设的相关课题研究。
大势所向,不言自明。成熟的先天条件,广阔的发展空间,再加上真诚的沟通意愿,“南曼走廊”的光明前景尽在眼前。
“开通一条繁荣的国际通道,我们要做的工作还有很多;但是只要有那么一种渴望沟通的真诚,有那么一种愿意为彼此的未来而努力奋斗的信念,我相信‘南曼走廊\’不但会成为连接南中国与湄公河区域的一个重要纽带,更将与以‘中国-东盟自贸区’为主体的区域一体化战略一道,成为将中国-东盟各国人民的心连接在一起的阳光大道……”说这句话时,古小松信心满满。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谌怡秋本报实习生赵新乐王静文/图编者按2000年,第一款网络游戏登陆中国互联网,随后它迅猛发展,十年间,国内的网络游戏已经形成了一个庞大的产业链,成为众多网络公司趋之...
南宁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南宁,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