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映丽 本报记者 张明海 文/图
1月4日,新一年上班第一天,隆昌县人力资源市场。提前回家过年的农民工梁成友闲着前来探探“行情”:“没想到招工信息挺多,人气也旺,场面也火爆,有的企业还明码标价,月薪3000元至4000元。”
这样的“意外”,让梁成友像该县近年来返乡就业的2万多农民工一样,坚定了留在家乡找工作的想法。
隆昌县现有农村劳动力34万,参与务工的有24万,而这24万人中有8.5万农民工留在当地就业。是什么吸引了这些农民工选择留在了家门口,而不再外出务工?隆昌又是通过怎样的方式,消化掉这8.5万人的就业问题?
去向一:企业吸引园区打工
隆昌县川渝合作示范园区内,34岁的女工黄大源正在车间加工手袋,每天下午6点,就骑着电动车,回到距离县城2.5公里的古宇村。
做饭,给刚上小学的孩子辅导功课……黄大源很享受这样的居家生活。2012年8月,孩子的一次生病,让远在广州打工的黄大源下定回乡的决心,因为有着手袋制作的经验,她很快在园区的企业找到了工作,“回家了依然能干到老本行,得心应手,工资待遇差不多,关键是还能够顾家。”
黄大源所在的古宇村,许多农民工都像她一样,过着白天在县城工业园上班、晚上回农村家里居住的新生活。
近年来,随着招商引资力度的加大,隆昌本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该县川渝经济合作隆昌工业园、桂花井化学工业园、石燕桥玻陶工业园等三个园区,入驻企业就达到200多户,提供了就业岗位2万多个,其中的旺旺食品、昆仑泽远、丽华服饰等,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用工急、用工量大、技能要求高。
企业有活力,员工有精力。记者从丽华服饰、旺旺食品等企业了解到,一名普通工人一个月工资在3000元左右。“招商企业的入驻、本地经济的快速发展,让就业有了更多的空间,同时工资收入的差距也缩小了,这吸引了大量返乡农民工选择在家门口上班。”隆昌县招商局负责人分析。
去向二:返乡创业带动就业
2012年12月27日,隆昌昆仑泽远公司,40多岁的老总肖阳洲正忙着应对年关前的销售旺季。这位迎祥镇大碑村4组的回乡创业人员,6年前回到家乡,通过引入香港、深圳等地的公司共同出资,创建了一个外贸型服饰类加工企业。
如今,肖阳洲的企业主要生产皮革手套、各类服装、箱包等,产品主要销往欧美等地,年产值达到5亿元,招用就业人员达1000余人。隆昌返乡农民工邱平鑫亦是如此——7年前,还是广州一个绢花厂打工仔的他,如今在响石镇当起了“邱总”,办起了绢花制作企业。“这样的手工活简单易学,男女老少都可以做,每天向全国各地发出手工玫瑰花几十件。”
吸引肖阳洲返乡创业的,除了家乡的传统产业资源,还有当地的扶持政策。“了解该公司需要招收大批缝纫熟练工,我们就大范围开展电动缝纫专业定向培训,推荐到企业就业,同时还主动牵线搭桥,促进企业在乡镇设立代加工点,解决乡镇缝纫专业参训人员就业。”隆昌县就业局局长程之初说,“2012年,隆昌有450名农村劳动力成功创业,并带领一批村民顺利实现了就业。”
去向三:一镇一品居家就业
在隆昌县渔箭镇,廖泽敏、罗修百夫妇在自家的小商店内添置了一台缝纫机。这台小小缝纫机,现在是家里的主要创收工具。
2012年3月,因为要照顾老人小孩,从广州一电器公司回来后,夫妻俩参加了镇上的电动缝纫培训。“过去我俩在沿海打工,两个人工资加起来也才五六千元钱,如今学到了缝纫技术,每天能加工被套100多床,加工一套能够收入二三元钱,一个月仅是踩缝纫机的收入就有七千多元,同时还能兼顾小店的生意。”
记者了解到,渔箭场镇总人口不到500人,却拥有200多台缝纫机,300余人直接或间接从事被套、衣服等来料加工、运输、批发工作。“选择在当地就业的8.5万人中,更多的是在乡镇实现就业。”程之初介绍,近年来,隆昌一些乡镇或几个连片乡镇逐步培育出一个主体产业,在推动市场的同时,也带动了劳动力就业。这些主体产业,有的是由回乡创业人员从外面带回的技术,逐渐形成了一个主体产业,比如响石镇的绢花制作和龙市镇的灯饰加工。还有的是当地传统产业,比如渔箭镇的床上用品加工和石燕桥镇的陶土加工等。“做大做强这些产业的最大瓶颈,是加工人员短缺。而此类加工,恰好适合农村劳动力居家生产。”程之初分析说。
新闻推荐
如何才能了解社情民意、收获肺腑之言?请看一位农工委干部的下乡调研日记编者的话:四川省委农工委新农村处处长董进智,按照四川省“不打招呼一竿子插到底、进村入户蹲点调研”的方式,一个人到内江市和...
隆昌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隆昌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