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高校不断扩招,大学生就业成为普遍关注焦点。据统计,九成以上大学生毕业后的第一选择就是考公务员和考事业单位,但往往因岗位少而远远不能满足所需。其实,通过招考就业只是就业途径之一,大学生就业之路还有很多很多,到农村广阔天地进行自主创业就是其中的一条。
《内江日报人社专刊》开设“大学毕业生自主创业专栏”,讲述毕业后的大学生转变就业观念到农村创业的故事,他们的创业成功经验值得当前处于就业迷茫的大学生学习借鉴。
——大学毕业生卢富建进行水产养殖的故事
◇本报记者 邹英 实习生 张丹
卢富建出生在隆昌县普润乡高山村。2012年从四川农业大学毕业后,他回到家乡发展水产养殖。
“我们普润乡被称为‘万亩水产之乡\’,以前水产养殖处于较低的发展阶段。我在大学里掌握了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知识,下决心用所学的知识改变现状。”卢富建说。
通过对市场进行考察,他认为发展水产养殖成功的机会很大,因此希望通过创办水产养殖公司使家乡水产养殖得到进一步发展,让“万亩水产之乡”的美誉名副其实。
其实,早在2011年4月,卢富建就瞄准家乡的水产养殖,带领几个好朋友开始在高山村创业。
公司最先的基地只有15亩,主要用于泥鳅苗的孵化、培育及成品泥鳅的养殖。去年底,卢富建和合作伙伴已经掌握了泥鳅催产、孵化及规格苗培育技术,同时赚到了“第一桶金”。
“在泥鳅这个品种技术实现突破的基础上,我们开始着手乌鱼技术的突破。”卢富建告诉记者,去年8月,乌鱼苗的培育及驯化技术喜获成功,不久便建成第二基地——乌鱼苗培育及成品养殖示范基地,面积20亩,目前基本投入使用,计划在今年内完善乌鱼养殖的全部技术。
创业你我他,致富千万家。卢富建透露,他们的目标是:利用四川农业大学的相关技术,实践和推广泥鳅、乌鱼等品种的孵化及高密度养殖。同时,针对现有市场进行深度考察和产品销售,采取“公司+农户”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实际的效益带动广大养殖户进行养殖,以此实现泥鳅、乌鱼及其他品种规模化养殖,提高广大养殖户的收入,带动当地农村经济进一步发展。
为了实现这一目标,卢富建与合作伙伴每天早上5点就起床,晚上很晚才睡。由于牵挂田里的泥鳅和乌鱼,他们几乎天天都是早上一起床就到田边仔细观察。
长期日晒雨淋,卢富建皮肤黝黑。
“太阳太大的时候,草帽也不顶用,我到田边去都是戴斗笠!”说着,卢富建道出一个秘密,“在上大学时,我参加全国举办的一个创业比赛获得银奖,有资格被保送读研究生。但是,由于太爱家乡,太爱水产养殖,我毅然放弃了!”
泥鳅、乌鱼是让卢富建魂牵梦萦的“宝贝”。如今,事业发展得顺风顺水,他和合作伙伴的希望就在田野里。
“很多人说前三年是创业最辛苦、最不稳定的时期,我们愿意付出,愿意奋斗!”在谈到创业感受时,卢富建有独到的认识,“天道酬勤、业道酬精,创业是一条充满艰辛的道路,只有不懈努力,才能取得成功。”
新闻推荐
(梁多强)隆昌县渔箭镇加强农村基层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围绕打造“生态名镇”目标,为镇域经济发展提供坚强的纪律保障。渔箭镇制定对镇机关各办(所)、村(社区)及村民小组党风廉政建设具体...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