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
12月3日,全省现代农业发展推进会在隆昌县召开。参会人员对隆昌县大力推广“稻—菜”、“稻—菜—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实现“千斤粮万元钱”的做法十分关注,对现代农业万亩蔬菜示范区采取“‘合作社+基地+农户’,实现产、供、销一条龙”的模式给予肯定,对隆昌县以产村相融、新农村建设为突破口,打造的“群乐人家”新农村综合体赞不绝口。
全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个;打造“丽香隆”优质米、“兵牌”食品、“胡家农园”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品牌14 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8个。
全县建成高标准良田5万亩,筑砌田(地)埂270公里,排灌沟渠147公里,田间生产路236公里。年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以上,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以上。
围绕优质稻、蔬菜、经济林果、水产、畜禽、休闲观光六大主导产业,按照“田里稻、鱼、禽,土里果(桑)、蔬、畜”的原则,规划建设稻鱼、稻菜、蔬菜、柠檬、蚕桑标准化万亩示范基地22个。
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三农”工作,今年初,隆昌县被省上确定为现代农业重点县,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在全省68个丘区县作出表率。
◇本报记者 李忠福 实习生 朱怡雨 文/图
丘区探索
突出粮经复合发展重点
严重缺水,丘陵地区多,田小土少,分布不均,这是隆昌农业的县情。
如何发展农业?帮助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
隆昌县按照“产业为重、特色为先、增收为本、以点连线、集中成片”的原则,发挥高标准农田能排能灌的优势,致力于突破田多土少的制约,把小土小田改为大块田,削高补低,平整土地。
在此基础上,充分利用水稻收获后农田空闲时间长、温光条件好的有利条件,探索试点“稻—菜”、“稻—菜—菜”轮种模式,成功之后,粮经复合产业成为农业发展重点。
该模式使长期冬闲田由一季变多季、由只种粮调整为既种粮又种菜,提高了土地利用率、产出率,实现了“千斤粮、万元钱”目标,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
12月6日,记者在圣灯镇三台村高标准示范农田里看到,1000多亩芥菜绿意盎然,村民忙着农活。
村民王贞堂说,通过土地流转,她家的田一年收租金3000多元。除了纯收入外,她与老伴还当“工人”,每天每人可挣60元,这对于近60岁的留守老人来说是留乡挣钱的最好方式。
据了解,圣灯镇在示范基地打工挣钱的农民占圣灯镇总人口的一半以上,涉及三台村、二郎村、白荆村等12个村。
县农业局农技中心主任范琼勇说,农业部门通过宣传教育,包村、包组、包户进行技术指导,科学、规范防治病虫害,全县今年共蓄留再生稻25万亩,预计总产超过2万吨。
10月9日,隆昌高产攻关水稻田块通过省、市、县专家组验收,最高亩产达370.1公斤,比2012年创造的川东南最高亩产纪录339.1公斤提高了31公斤;中稻+再生稻两季亩产达1172.8公斤,比2010年创造的四川省亩产最高纪录1137公斤提高了35.8公斤。水稻收获后连种两季芥菜、莲花白等旺销蔬菜,亩产值在12000元左右。
目前,隆昌县已经形成了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现代农业核心示范区面积1.2万亩,辐射带动5万亩,基地农户人均收入8130元。
“隆昌大力挖掘土地资本,形成复合模式,让群众得到了实实在在的福利。”圣灯镇副镇长林芸熙说。
“这种模式,在内江首开先河,对隆昌的整体发展起到了带动作用,为全省68个丘区示范县发展积累了经验。”县农工委主任杨诚说。
夯基固本
打造万亩蔬菜示范区
在胡家镇现代农业万亩蔬菜示范区,种植大户余云龙,像往常一样,在园区里扶枝、固竿。
余云龙是乐山人,为何选择到胡家镇发展农业?
“当地土质、水源、光照等自然条件好,百姓乐意流转土地,最主要是政府给予了大力支持,让我干得安心。”余云龙说。
园区里,大棚呈一字型排开,无筋豆、秋黄瓜、莲花白等反季节蔬菜茂盛地生长。另一边,工人们忙着造棚,搭建钢架,继续扩大规模。余云龙的基地也在拆竹竿、换钢架。
县农业局多经站站长海健介绍道:“竹架每亩耗费近4000元,且只能用两年,更换频繁耗人力。钢架能使用10年,平均一年投入1000多元,直接提高了生产能力,此次计划更换100亩。”
记者看到,田间水泥路笔直延伸,薄膜、肥料、农药在标准范围内供足,基础材料与设施日益完善。
“家乡搞大发展,老百姓最高兴,现在好多人都打算回来,在家门口就能打工挣钱。”村民郑秀芹说。
据了解,园区设施蔬菜面积2000亩,露地蔬菜面积8000亩,核心区集中在盘石、黄金、蒲芦3个村,面积2000亩。覆盖沿隆昌河、龙市河两岸的12个村(社区),131个组,农户5235户。
该园区是隆昌县围绕省委、省政府打造现代农业“千亿示范工程”而建成的现代农业万亩蔬菜产业示范区,也是省农业厅首批认定的200个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之一。
突破千亿大关,除了重“硬件”设施外,质量安全是首要。隆昌县严格监管,制定并印发了《隆昌县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规程》,建立了蔬菜生产投入品使用、保管制度,建立了县、乡(镇)和示范区三级配套的农产品质量检测体系,县上定期开展抽检,基地蔬菜产品合格率达到100%。
产业与新村结合,既能促进产业发展,又能带动新村建设,实现双赢。
隆昌县按照新农村示范片、现代农业产业基地、现代农业示范园区、新农村综合体“四位一体”建设要求,将新农村建设与万亩示范区同步规划、同步推进。围绕现代农业万亩示范区,大力实施“新农村综合体”建设。
响石镇建成标准化养殖池68口、娃娃鱼标准化养殖厂房5000平方米、园区公路20公里。鳄鱼、娃娃鱼、罗氏沼虾、南美白对虾等特种水产实现产值2500余万元,以产业兴盛带动新村建设,“群乐人家”新村建设走在全市前列。
科技助力
基地建设实现“五化”
发展现代农业离不开科技支撑,科学规划,隆昌狠抓基地建设,使其达到“五化”——
基地规模化。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土地向业主和大户适度集中规模经营,全县土地流转面积达11.8万亩;引导产业集聚,一个产业在一个区域连片成带发展,建成胡家蔬菜、蚕桑等万亩基地8个;扩大优势农产品规模,发展成片万亩莲花白、柠檬的规模种植。
基础规范化。将沱灌、“小农水”等水利项目分布在产业基地区域,解决基地水利灌溉条件;将现代农业生产发展、高标准农田等项目向基地集中,对基地农田进行规范化改造,完善了“三网”(田网、路网、渠网),实现“四力”提升(农田排灌能力、地力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和农业综合能力)。
生产标准化。用现代科技改造农业,实施农业标准化生产,建立标准的生产种植模式,制定水稻高产创建、柠檬、蚕桑等标准化生产技术规程,特别是制定了稻菜轮作粮经复合种植模式标准;在万亩蔬菜示范区推广了种苗统育统供、瓜类双断根、肥水一体化灌溉等一批先进适用技术,依靠科技提高蔬菜产量,增加基地效益,亩产值达到2.5万元以上,较过去提高了1万元;搭建科技推广服务平台,年培训新型农民3000人以上,实用技术培训20万人次以上。
设备现代化。大力推广农业新机械和装备设施,配套完善产业生产经营各环节所需设施设备,实现了园区耕、种、收全程机械化作业;蔬菜产业配套了钢架育苗大棚、移栽机、蔬菜分级包装处理车间等设施。全县农业机械总动力28.9万千瓦,农机装备6765台(套),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达33%。
经营产业化。发挥新型业主、专合社、龙头企业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中的重要作用。全县发展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2个,农民专业合作社192个;打造“丽香隆”优质米、“兵牌”食品、“胡家农园”蔬菜等优质农产品品牌14 个;认证无公害蔬菜产品18个。
机制保障
促进农业持续高效发展
隆昌县地处四川盆地南部腹部,是全省第二批新农村成片推进示范县、现代农业畜牧业重点县,农机化示范县。
目前,全县已形成以特种水产区、经开蔬菜区、稻菜轮作区、特色经果区四大区域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带。
成绩来之不易。隆昌县委、县政府以积极探索、努力创新、依靠科技的工作思路,突出“一个萝卜一个坑”,不搞规模形式,而是按需而建,建则落实。同时,制定措施,落实责任,做好保障。
强化组织保障。印发了《隆昌县现代农业实施意见》,成立了党政主要领导挂帅的现代农业建设领导小组,层层签订目标责任书,明确职责分工;组建了强有力的工作团队,大力实施“五一”推进法;强化项目推进,倒排工期到月、到旬、到周,将基地建设工作纳入全县急难险重考核。
强化机制保障。建立现代农业生产机制,充分发挥龙头企业、专合组织的主体带动作用,推广“龙头企业+基地”、“专合组织+农户”等生产经营和市场营销机制,探索“土地入股分红+务工收入”利益联结机制,为现代农业持续、高效发展提供了保障。
隆昌的现代农业发展工作,依靠科技支撑,着力调整优化产业、品种、品质结构,扎实推进现代农业发展提质增效,在发展现代农业上,隆昌做出了生动实践。
新闻推荐
为群众的合法权益奔走—— 记隆昌县法院界市人民法庭庭长黄先俊
在同事们眼里,他是学习的榜样,小案子认真办,难案子抢着办,“骨头案”啃着办。在化解矛盾纠纷时,他探索出一套调解“妙招”,双方当事人心服口服接受判案结果;在群众眼里,他总是守护着他们的合法权...
隆昌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隆昌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