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忠福实习生 朱怡雨 文/图
2月19日,春光明媚。
记者来到隆昌县金鹅镇光照村的花卉苗圃基地,蜿蜒曲折的水泥路,一畦连一畦的净水养鱼塘,葡萄园、大棚蔬菜、大棚西瓜映入眼帘。
“完善基础设施、发展特色产业、解决剩余劳动力,从经济、环境、人口等方面,实现整体提升,让全村老百姓安居乐业,勤劳致富奔小康。”说起光照村近年来的变化,村支书谢志刚信心满满。
■ 休闲健身村民安居乐业
在7组的皂角坝新农村聚居点,村民彭光容正在门口的“自留地”给蔬菜施肥。见记者采访,她放下手中的农活,乐呵呵地说:“我们这个聚居点,共58户、192人,白墙灰瓦,门前小院,修得好看,从城里铺设到家门口的供水管道,不久后,也要通自来水了。”
村办公室外,记者看到,占地约三四百平方米的水泥体育场地,安装有标准的乒乓球台和健身器材。“以前,要走2公里到学校才有活动场地,现在家门口就能打球健身,太好了。”一位名叫王孝金的学生说。
据了解,村民们休闲时,喜欢来跳舞、健身,很热闹,每天平均有20多人(次)。
“光照村处于城郊地带,随着城市建设的延伸发展,城郊型经济将越发明显,我们的目标就是要因地制宜、因势利导,把光照村打造成村民休闲娱乐的后花园。”谢志刚说。
■ 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
清理渠道、移栽树苗、修剪树枝……2013年光照村成立苗木基地后,苗木产业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香饽饽”。
随着合作社的成立,由专业种植公司出资金、技术,村委会做土地集中工作,农民拿出自己的土地成为合作社成员。半年时间,基地入社农户已达80余户,种植面积达5600亩,品种有黄葛树、小叶榕、香樟、红峰等80余个品种,基地年产值113万元。
1组村民陈良胜是党员创业的典型,2011年以来,他采用先进的科学种植技术,在66亩基地里种植大棚蔬菜和优质葡萄,年产值达150万元。
记者在11组看到,通过“弯改直”、“坡整平”,小块土地被整理成很大一片。“这是一期400亩土地,通过土地流转的形式,把土地集中起来,发展特色产业,壮大集体经济。”谢志刚介绍道。
■ 解决剩余劳力促进村民增收
自从加入苗木合作社,村民李玉凤算了一笔账:“每年除土地租金收入,在苗木基地打工能赚7000多元,一年有一万多元收入,比到外面打工强。”
根据农闲、农忙时节的变化,基地用人数量也有增减。农闲时节,村民拾起做鸡毛掸子的传统。“村里有些小作坊,学到手艺后,自己在家制作,一天能做2~3个,零售30~50元/个,收入也比较可观。”63岁的兰长珍边说边麻利地分色、穿线,她家里的日常开销几乎都从中来。
“农村环境好,致富有门路,才能留住青壮年在家乡就业、创业,光照村通过发展特色产业,促进当地农民增收上百万元,2013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9685元。”镇农技中心主任林扬秀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段春秀包中强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和现代物流,实施电子商务提速工程,启动建设电子商务城,积极发展网购网销等新型商业模式;积极培育第三方物流,积极发展智慧物流,加快白马现代物流园...
隆昌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隆昌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