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乡镇农贸市场、城区背街小巷,是各种游医、黑医出没的地方。他们或鼓吹“神药”,或“发功治病”,“药到病除、包治百病”,引来群众关注尝试。但是,这些非法行医案件的背后,却是扰乱医疗市场秩序,影响社会安定,危害百姓生命健康。
近年来,内江市打击非法行医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非法行医仍然屡禁不止。3月24日,记者从有关部门获悉,内江市正在推进“信息共享平台”建设,这意味着公安、检察等执法力量将扭成一股绳,着力破解打击非法行医执法力度不够的困局。同时,随着内江市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全面深化,“黑诊所”的“优势”将荡然无存,人们也将享受到方便快捷、正规高效的医疗服务。
◇本报记者李仁胜
“黑诊所”能包治百病?
近日,记者随着市中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工作人员在城西一带巡查。在泥巴巷的一个拐角处,一个用塑料胶布围起来的摊点,引起了执法队员的注意。
走进摊内一看,一名光着上身的男子背后贴着玻璃罐,正在接受一名中年妇女的“治疗”,地上摆着十多个玻璃罐。
“你这是在看病吗?”记者问。
“这是打火罐,哪里有酸痛、扭伤都可以治。”中年妇女回答。
“治疗效果怎样?”记者问背后贴着玻璃罐的男子。
“这个还不好说……”他回答得犹豫不决。
“请你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医师资格证》、《执业医师证》”面对执法人员提出的要求,正在为病人打火罐的中年妇女摇头不做声。
在执法人员的要求下,摊主停止了治疗,并答应去卫生局办理相关手续。
当天,在西门桥一牙科诊所空荡荡的房间内,一名身穿白大褂的男子正在给一位患者治疗口腔。
“有执业医师证吗?”执法人员问。
“我是实习生,没有证。”
“实习生只能在医师指导下就诊,不得单独行医。”面对执法人员的要求,“白大褂”起身离开……
这不过是内江市打击非法行医行动中的一幕。
记者从市卫生局了解到,仅在2013年开展的打击非法行医专项行动中,三个月内,内江市就取缔非法行医场所50多个,没收非法药品及医疗器械100余公斤,立案处罚17户,责令整改26户——
2013年8月30日,东兴区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位于东兴区东兴大道的付登花医疗点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付登花未取得《医师执业证书》擅自开展诊疗活动 ,随后该医疗点被责令立即停止执业活动,没收非法所得1200元、没收药品。
2013年11月19日,隆昌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在监督检查中发现:位于响石镇的潘用刚卫生室内,未取得医生资格证书、执业医师证书的“医生”给患者配药、开处方。随后该卫生室被行政处罚1000元。
2013年10月31日,隆昌县卫生执法监督大队在监督检查中发现:“隆昌县紫唯美美容院”违规开展雀斑、黄褐斑、蝴蝶斑、座疮、黑黄脸诊治,但不能出示《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随后该美容院被行政处罚1000元。
……
卫生执法人员李益民说:“还有一些漏网之鱼,特别是在偏远乡镇、城乡结合部、集贸市场等人流量大的地方,无证行医者往往打游击,专挑执法人员上下班的前后时间摆摊设点,流动性很强,打击难度大。”
据市卫生执法监督支队副支队长姚仕平介绍,从多年来查处非法行医案件的情况来看,有固定场所但无证经营的黑诊所也不在少数。他们往往打出“包治百病、专科门诊、专家门诊”等虚假广告,甚至吹嘘能治疗“乙肝、哮喘、精神病、糖尿病、癌症”等在全世界尚未攻克或无法彻底根治的疾病。
“在正规医院看病,一般都会有针对症状的科学检查,确诊后才能开出处方。而在不法的‘专科门诊\’,‘专家们\’往往先问患者有什么病,才会开出一张昂贵的药方。再加上他们没有取得国家认可的行医资质,很难让人相信他们有让人‘起死回生\’的本领。”姚仕平如是说。
非法行医为何“顽根难除”
为什么非法行医行为屡禁不止、屡打不绝?
内江市卫生执法监督部门给出了最直接的答案:非法行医违法成本低,利润空间大。
有一句话很形象地说明了非法行医的成本——西医只要三个筒(电筒、针筒、听筒);中医只需要五个头(一个枕头、三个指头、一个老头)。在追逐利润方面,黑诊所做个包皮手术30元,做个腋臭手术40元,非法行医者常以远低于正规医院的价格吸引患者。
“群众对便捷、低价诊疗服务的需求,为‘黑医\’敛财提供了钻营的机会。”市卫生局食品安全和卫生执法监督科负责人李景斌说。
“就图个方便和便宜。不用挂号,不用排队,价钱比医院里少得多。”白马镇石庙村村民陈初芳赶场时花30元补了一颗牙齿,她告诉记者:“如果去大医院,最起码得花上百元。” (下转七版)
新闻推荐
(记者李忠福实习生朱怡雨)3月30日,隆昌县邀请人民文学出版社编审、《当代》编委、《中华文学选刊》主编谢欣、《小说选编》副主编王干,到隆昌为近200名文学爱好者讲授创作课。两位作家结合...
隆昌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隆昌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