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梅
咸丰五年夏天,隆昌大旱。烈日炎炎,田土干裂,颗粒无收,民不聊生。一时间,米价暴涨,许多饥民饿死。
那一年,肃庆县令上任,刚上任就遭遇天灾,该如何是好?他果断带领全县绅民与天旱做斗争。他首先带领民众寻找水源,到处挖井,解决人畜饮水问题,然后引灌庄稼,改种耐旱作物,减少损失。同时抑制粮价上涨,打击奸商,严厉惩罚囤积居奇,维护市场米价正常秩序。他还带头节约口粮,捐出自己的俸禄二百两白银救灾,全县官绅在他的影响下纷纷捐钱捐粮。
为防止奸商投机,肃庆每天亲自到各售粮店检查升斗、粮价,倡导他们高价购粮低价售给百姓,以解燃眉之急。在隆昌的肃庆德政坊正门上的一副楹联里,有一句“粜平逾数月,龙桥黎庶鲜庚呼”,说的就是肃庆每逢歉收的凶年恶月,都尽力保持粮食平价卖给百姓,时间会延续几个月。
老天似乎要跟这位新上任的县令过不去,眼见数月过去,依旧滴雨不见,能想的办法都用了,粮却越来越少,老百姓快断炊了,难民越聚越多,如何渡过难关?肃庆寝食难安,心急如焚,他把目光盯在了县衙那贴上封条的粮仓上——他决定开仓放粮!
县衙粮仓装的可是皇粮啊,是朝廷应急的储备粮、战备粮,没有皇上的旨意谁敢动用?肃庆的大胆想法遭到了许多同僚的阻止,他们苦口婆心劝诫肃庆万万使不得这招。一方是象征着皇家威严的粮仓,一方是忍饥挨饿的百姓,素来果敢坚毅的肃庆顾不得那么多,他决定冒着掉脑袋的风险,开仓放粮救百姓于水火。
白花花的官粮放出来,肃大人带领县衙的文武官员,将一部分粮食分发给有固定住所的灾民,领到粮食的灾民无不感激涕零。另外将一部分粮食煮成粥,在县城设了几处粥棚,施粥给流浪灾民。在拥挤的粥棚,肃庆高喊:“旱灾来袭,吾与百姓共进退,大家依次取粥,不得挤搡。”他挥动勺子,将白粥分到难民碗中。难民们清楚,那一碗救命的粥紧紧系着肃大人的项上人头。他们有序取粥,频频鞠躬谢恩:“多谢青天大老爷!”因此,尽管是灾荒年月,但隆昌县城井然有序,满城百姓皆传颂着这位“稀饭县令"的义举。
据资料统计,肃庆开仓放粮共计1888石,充分体现了 “鹅洞苍生沾子惠”、“政在养民”的执政理念,在肃庆牌坊北面的侧匾上,我们可以寻得“欢雷”、“恩雨”的匾文,意即天不下雨,可肃庆知县给予民众的恩惠,就如洒向百姓的“恩雨”;干旱无情,可肃庆大人体恤苍生的大义之举,就如阵阵欢雷。这些匾文都表达了隆昌民众对肃庆不顾个人生死、开仓放粮壮举的感动与赞颂。
据传,肃庆开仓放粮时,恰逢叙府巡查史李大人前往隆昌探灾情,李大人吓得汗流浃背,大呼:“肃庆啊肃庆,你有几个脑袋,竟敢动用皇粮!”肃庆神色凝重,跪地连叩三个响头,赶紧赔罪:“李大人,卑职知罪,可灾情严重,时间急迫,老百姓的饥饿就是我的饥饿,老百姓的痛苦就是我的痛苦。老百姓要活命,开仓放粮实属无奈之举,请大人明察。”其情真意切,让李大人颇为动容。李大人深谙肃庆为官清廉刚直,爱民若子,心生敬佩,沉思了一会儿,他将肃庆扶起,说:“此番巡查,吾不上奏,替你遮瞒便是。但你务必在来年秋收后速速补仓,你我才能活命。”
肃庆与李大人里应外合,终于捱过漫漫灾情。灾情之后,补给粮仓是当务之急,肃庆赶紧组织百姓补种,积极发展生产,与众乡民一起秋收,各路官绅粮商也积极捐粮筹粮,官民同心同德,粮仓又满了。
肃庆从咸丰五年至十五年间担任隆昌县令,操守清廉,除奸暴,发仓谷,平市价,特别是灾年平粜功宏,老百姓感激涕零,在他上任不到一年且尚在任时,在隆昌县城北关道观坪为其建了德政坊,颂扬其德政(一般活人不建坊)。他死后,隆昌百姓又为他修建了两处“昭忠祠”。
新闻推荐
◇杨梅那天,在家乡界市镇蔡家滩,与一片荷塘相遇。清一色的粉荷,亭亭玉立在滚滚碧浪中。乡村的荷塘,不为取悦他人,却成全了一个爱荷女子与之零距离的亲近。吻着花瓣,醉在悠悠清香里;摩挲荷叶...
隆昌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隆昌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