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津
在中国近代书坛上,内江的书家余燮阳(字哲徽,1876~1944)算得上一位名士。民国时期,他与公孙长子、陈鸣鸾、梅鹤年为世人称为内江“四大书家”。
余燮阳出生于内江一个平民家庭,其父母以织布为生。余燮阳自幼聪慧勤奋、喜爱书法,受书法名家肖玉林先生指导,临池苦练,勤摩楷、碑、行书法,效法王、颜、柳、魏,长进极快。后赴成都尊经书院求学,深受主持该院院务的简阳人霍庄寿(四川知名学者,曾做过清末重臣荣禄的老师)钟爱和器重。余燮阳成为秀才后,希望在政界寻得前程,于1902年带着霍老先生书札赴北京面见荣禄,以期在京中谋职。由于余燮阳书法水平出众,被安插在清廷权力中心军机处作章京(官名),做一些文字工作,如缮写奏折、缮写谕旨等。数年的章京生涯,使余燮阳的书法受到更多的磨练。清廷对章京缮写奏折、谕旨要求极为严格,一字一笔皆不许马虎,若出现错讹、草率等,轻则斥责扣发俸银,重则革职,甚至按刑律治罪。在这样的工作环境中,练就了余燮阳的书法风格,严谨、端重、朴实中又透出俊逸。他说:“艺术只可神会,得心自然应手”;“临帖只是练功,真正写字是字从心来。有如是心,则有如是品,字见人品也。”
在任章京的5年多时间里,余燮阳目睹朝政腐败,又受民主革命思潮影响,辞去章京之职,进入京师法政学校就读,与沈钧儒、黄默涵、谢盛堂为同学。毕业时,正值辛亥革命爆发,余燮阳返回四川,先后在成都、重庆等地任法院推事、审案员、庭长、律师等职,同时售字,书名大振。余燮阳其字苍劲而华贵,榜书扇面皆精,求书者众,名噪山城。1921年,余燮阳退职返乡,在内江专以习书卖字为业。
余燮阳喜豪饮,有唐人张旭醉后作书之遗风。原内江“大利昌”招牌,每字有一米见方,即为先生酒后用大斗笔饱蘸土红汁写就。乡人每谈及县内大字名书,均津津乐道此段内江书林佳话。(笔者在1975年与余燮阳的儿子余农治交谈时冒昧地问:社会上戏说你先父写字除豪饮外,还要人在旁摇桌子吗?余笑着回答,是这样怎样写啊。)原内江“小米家”、“杏林春”、“益州参茸号”等店招均为余燮阳所书;今内江挂榜山摩崖石刻 “挹秀江濑”楷书,为其中年力作,笔力粗劲而婉转,飘逸潇洒;他还为资中文庙书“大成殿”匾额,纵横四尺楷书大字,刚劲工稳。
在对传统书法遗产的学习中,余燮阳研习许多名家的理论和作品,博览群书,吸收各家营养,师古不照搬,发扬不失矩度,融铸自己的特有书风。他早年攻隋碑、魏碑,书法古朴、苍劲,中年主要得力王羲之的《兰亭序》风格变法,稳重中显俊秀,雄强中露雅蕴。常将碑、帖、笔意互相渗透,创作出许多书法精品,深得广大群众的喜爱和书法同仁的首肯,一些著名人物也向他求字。民国时期,四川省省主席刘湘的母亲去世后,需写墓碑上的铭文,在全川众多的书家中,挑余燮阳书写,碑铭写成后,刘湘点头称赞:“名不虚传!名不虚传!”并重酬大洋1200元。
后来,余燮阳在给民主主义革命家、著名书法家公孙长子的母亲写精笔小楷行述(生平概略、履历)时,因盛夏天气酷热,所患背疽发作,只写了大部分便不得不停笔,后由公孙长子亲笔补书完成。这份行述,被人们誉为珠联璧合的上乘佳作。
新闻推荐
第七届“四川杰出创新创业人才奖”评选活动已于日前正式启动。凡在川长期工作和服务,以自己的创造性劳动为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各类优秀人才均可参加评选。重点为科技成果在川转化突出...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