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书法家,田世华(笔名石一)在书法上的造诣可谓是内江书坛的一面旗帜。他自幼习字,作品曾多次参加全国、省展(赛)及港、澳、台交流展并获奖,是内江第一个作品进入中国美术馆展出的书法家,其参与拍摄的香港凤凰卫视专访片《追寻大师的足迹》在全球播放。
如今的他,早已看淡名利,安于书屋,潜心研究本土文化,广泛涉猎宗教、哲学、历史等领域,家有藏书千余册。作为市中区政府聘用的文化顾问,内江诸多文化项目的包装、城南新区的旅游规划、夏布产业的发展思路等,都曾受益于他的提案或调研报告。
他说,习字让他找到了生活的快乐,读书却使他终身受益。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事,便是读书人应有的担当。
◇本报记者 张小丽 文/图
从小习书法
一米宽大字信手拈来
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的田世华,成长于内江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只因受其中医师爷爷“字是打门搥”的儒医家训影响,从小便刻苦习字。从上小学开始,每天不写完两篇小字,便要挨打,逢年过节也不能间断。
“一开始是被父亲逼的,后来写着写着就成了习惯。”田世华说,养成了习惯之后,每天不写两篇小字,便觉得心里不踏实。即便是在后来的知青岁月中,他也要在紧张劳累的工余时间,借着昏黄暗淡的煤油灯苦练不辍至深夜。习字,几乎成为一种精神寄托,助他熬过那个知识荒漠年代。
而“字是打门搥”的家训,在田世华的身上得到了应验。从中学开始,田世华就习得一手好字。当时正处文革时期,印刷和广告制作技术尚不发达,那种一米宽的大标语字幅都靠人工书写。一般人的写法是先用尺子画好格子,再上墨成形,而田世华则全凭感觉,就能信手拈来。那时内江有这种技艺的人才少之又少。因此,班上出板报、写标语,老师总是点名让他负责。
下乡当知青时,田世华是同行知青中年龄最小、毛笔字写得最好的知青,由此当上所在生产大队的政治辅导员,得以减轻体力劳动。后来,他能参军入伍并顺利转业返城,在银行从事宣传工作,也全得益于一手好字。
35岁上大学
书法是体育老师教的
习字给田世华带来了快乐,也逐渐让他坚定了要把书法作为终生的艺术爱好来追求的想法。为此,他在退伍转业返城后,第一件事便是去拜访自己中学时的体育老师,请求他继续指导自己的书法。
为什么找体育老师指导书法?原来,田世华的这位体育老师,竟是内江籍著名画家尧文藻的侄儿尧奠襄。
尧奠襄出自书香门弟,曾是一名海军军官,因受一段孽缘影响,被部队遣送回乡,受尽政治冷落。因习得一手好毛笔字,尧奠襄先后当过记账员、会计,最终就任田世华所在中学的体育教师,从而有缘指导田世华的书法。
这位尧老师虽命途曲折,却始终保留着书生情怀。在田世华的记忆中,尧老师的工资除基本生活开销外,余下来的都用来订了书刊、报纸。
“虽然尧奠襄老师在当时的内江书界无名,但是他却启蒙了我的书法,提升了我的文化素养。”田世华说,尧老师除了指导自己习字,还告诉他书法是多元文化的综合,鼓励他在练字之余,一定要多读书,注重文化修养积淀,并把自己珍藏的《中国文学史》、《中国哲学史》、《中国简史》等书籍送给了他,让他得以开阔视野,学习到那个年代校园里根本学不到的文化知识,为他日后在书法上的成就,奠定了文化基础。
上世纪七十年代末,田世华开始受邀为社会商业人士题写招牌、匾额。当年,中央路最豪华的门店——内江糖果公司的门市部开业时,请田世华题写的“香飘万里”,在社会上颇具影响力,由此让田世华开始在内江书坛崭露头角。
后来,在银行工作之余,田世华陆续举办了个人书法展览,出版了个人书法专集。但他却不满足于此。为了进一步提高艺术修养,他于1991年参加高考,考入郑州轻工业学院接受艺术专业教育,并通过函授完成中国书画函授大学书法专业学习。此时的田世华,年过而立,早已拖家带口。
藏书过千册
习字不忘读书修心
过去多年里,田世华多次参加全国、省展(赛)及港、澳、台交流展并获奖。书法作品多次作为“大千故里”珍贵礼品,馈赠外国友人。2003年,香港凤凰卫视曾为其拍摄专访片《追寻大师的足迹》在全球播放。
近年间,田世华多有作品发表于全国各类报刊杂志,入编国内数部书册典籍,为部分博物馆、纪念馆、佛(禅)院、碑林收藏及刻石。大洲天地、大自然、飘香园会议中心、尚腾新村以及白马恩波广场上的牌匾,都出自他的手笔。
业内人士评价田世华的书法作品,“行、草、隶、篆和楷体各呈异彩,或潇洒或磅礴,厚重而大气。”
写字可谓是田世华生命中的第一爱好。但在书海中浸润多年,他的思想也在不断升华,“书法是汉字的书写艺术及造型艺术,亦是思想的表现艺术,是情感的墨象符号和线性情感的表达形式。一个好的书法家,首先应当是思想家和多元知识融合的学问家。”
“比如清郑板桥‘难得糊涂\’这一广受推崇的成语书法,绝不是卖弄笔法的表演形态,而是重在写心,彰显哲学审美情趣的幽远意境,才能更加耐人品读与玩味。”为此,45岁之后,田世华便逐渐淡出书坛赛苑,安于书屋一隅,做起了文化研究,广泛涉猎宗教、哲学、历史等领域。在他一套不大的三居室中,竟有两间是书房,其中藏书已有千余册。
心系地方文化
多份调研报告影响文化产业规划
近十年来,田世华的身影活跃在内江师范学院、老年大学和党校的讲台上,他不仅讲授书法,也普及内江人文常识。
除了书法家,田世华还拥有内江市政协书画研究院副院长、内江市政协常委、内江市中区政协常委等多重身份。
当选政协委员多年来,田世华有关文化建设、文物保护、经济发展、旅游开发等各种提案竟高达上百个。如拓展内江文化优势、打造内江文化强市的建议,培育一批内江城区文化精品,包装一批文化特色景点;维护好翔龙山摩岩石刻、圣水寺唐宋石刻及东林寺石刻;在甜城湖开行观光游船;整合大千纪念馆、大千园、太白楼、西林公园以及大千国际酒店等资源,规划并打造以文化产业、旅游产业为重点的4A级风景区;规划建立书画村,吸引全国书画名家考察入驻……这些提案,无不建立在对甜城文化深入挖掘研究的基础上。
不仅如此,他还是市中区人民政府聘用的文化顾问,凡区里重要的文化活动或产业规划,必邀请他作指导。其中有关内江城南新区的旅游规划、夏布产业的发展思路、大自然的文化旅游开发、市中区莲荷宴的菜品开发等一批有影响力的调研报告,被采纳后,直接影响了一批文化产业的规划与相关决策行动。
2014年,市中区为申请中国书画之乡准备相关材料,由田世华牵头撰写的文字稿和拍摄的电视专题片,受到省文化厅领导表扬,最后一次性通过,成功为市中区摘得国家级“书画之乡”的美名。
如今,年近花甲的田世华仍然走在地域文化研究的道路上。他说,古往今来,没有专门的书法家,只有专门的学问家,读书是一个人的终身需求,“在当下的浮华世界里,读书不仅使人增长智慧,也使人保持几分自信与淡定。作为读书人,关心身边事,关心国家大事,这既是责任,更是一种担当。”
新闻推荐
(王刚)10月27日晚,喧闹了一天的市中区新菜市场还没有完全安静下来,又再度热闹了起来。原来是内江星原电力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市区分公司的施工人员准备对附近居民楼的线路进行改造。该菜市位...
内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内江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