奖状,是一段令人骄傲的回忆。而奖状,在过去还有不同的叫法,曾经被称为褒奖张、褒状,其样式也各有不同。
今年3月,市民张津在市中区甘泉寺古玩市场“淘”得一张60年前的奖状。泛黄的纸张、破损的边角、独特的文字,蕴藏着一段特殊年代的故事……
◇张津 内江日报全媒体记者
黄小梅文/图
■ 在“一五”计划中得奖
这是一张60年前的奖状。
奖状的设计很有特色,边框由红黄两种主色交叉而成,有的黄色部分绘以小麦形状。边框上方正中间是毛泽东的头像,两侧分别绘有两面五星红旗。其文字由标准的繁体宋字印刷而成,“四川省内江专员公署奖状”几个字很显眼,上面特别标明奖字第012号。
奖状的内容是这样的:“詹光举同志,在完成一九五五年国家计划中,发挥了社会主义积极性与创造性,获得了显著的成绩,光荣地出席了专区第一届工业,基本建设,交通运输劳动模范代表大会,被评为乙等劳动模范,特发给奖状,希望继续努力学习,钻研技术,学习先进经验,不断提高政治、文化、技术水平,进一步发挥劳动模范带头、骨干桥梁作用,互相帮助,共同提高,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继续建立更大的功绩。”落款由时任内江专员高风签字,时间是公元一九五六年三月五日,并盖上了四川省内江专员公署的鲜章。
从奖状的文字内容可以看出,詹光举是在“一五”计划中获得的奖状。新中国成立初期,百废待兴,当时国家要求全国上下集中力量发展工业,詹光举因其出色的表现被评为乙等劳动模范。
■ 詹光举曾供职于内江酒厂
詹光举是何许人也?张津四处走访找到了答案。
张津先是走访了时任内江专员的高风的秘书,得知詹光举是内江糖酒战线上的先进人物,但具体情况并不知晓。后来他从内江糖厂的领导冷皓明、总工程师朱昌尌等人处了解到,詹光举原是中川酒精厂的蒸馏工。据他们介绍,詹光举之后又在三元糖厂工作过,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才调到内江酒厂任党支部书记。
据《商业局志》记载,内江酒厂始建于1940年,是由王仲绥、黎永新和肖鸣九三家地主集资兴建的,取名为“胜利酒精厂”。时光流转,酒精厂几度更名,隶属关系也几经变化,直到1971年1月,该厂由内江地区商业局交与内江市商业局管辖,才正式定名为“内江市酒厂”。
早期,内江酒厂因原材料丰富,其酒精日产量高达25吨,加之质量好,一跃成为当时全国最大的酒精厂。在抗日战争时期,因汽油紧张,酒精厂生产的部分酒精还由美国航空十四大队用卡车运送昆明,再用飞机运往加拿大生产丁纳橡胶。
新中国成立后,酒精厂由私营企业转为国营企业。在第一个五年计划也是詹光举任职期间,该厂加大投资力度,新建车间、更换设备,取得了显著成果。
■ 带领工人生产酒类新品
据介绍,在“一五”计划及后来的发展中,詹光举带领厂里的工人发挥积极性和能动性,不断研发酒类新品。一时间,高粱酒、橘子酒、桂花酒、红茅烧等酒类品种猛增,深受省内外消费者的喜爱。而关于红茅烧,据传还有一个典故。大约是1916年,朱德在讨伐袁世凯的护国运动中,率领大军出川时途经内江椑木镇,他吃了板板桥的油炸粑,还喝了红茅烧,觉得口感不错。但是后来,此酒由于某些原因停产。直到新中国成立后,朱德再次路过内江时,又向周边人打听起此酒,内江酒厂才恢复了红茅烧的酿制。一时间,该酒销路广,红极一时。
在不断试验下,内江酒厂先后研发了烂苕干酒、万里春特曲、沱泉酒、三杯笑等酒类新品,加之技术和设备不断更新改造,内江酒厂取得了不错的成绩,产品销往黑龙江、吉林、河南、云南、贵州等省。
众所周知,在那个特殊年代,工业发展是国家建设的重要战略。詹光举一心一意为单位、为国家尽职尽责,其良好表现受到奖励实至名归。
新闻推荐
关伟祖籍辽宁丹东,在重庆长大,说话带有浓浓的东北味儿。如今,他在内江两家大型超市分别设有一个卖手工水饺的柜台。关伟担任过高级酒店的餐饮总监、行政总厨,拥有高级营养师、粤港澳厨艺大师...
内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内江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