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月16日,内江锻压机床厂(以下简称锻压厂)近千名退休老职工相约在一起,自发组织坝坝宴和文艺演出,向这个生活了大半辈子的地方告别。
● 随着内锻片区棚户区改造项目二期进入居民搬家阶段,锻压厂的历史也彻底落下帷幕。锻压厂走过数十年风风雨雨,曾创下辉煌的成绩。虽然,这片土地即将被城市赋予新的内涵,但内锻人曾在这片热土上挥洒的汗水、奉献的青春,在内江工业发展史上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不会被这座城市忘记。
◇李建友 全媒体记者 李沛润 文/图
楠木湾里艰苦创业
内锻片区有个别名——楠木湾,这里曾是“中川第一禅林”圣水寺寺庙属地。明清至民国时期,圣水寺树木森森,寺前及后山(即其后建设的内江锻压厂)的柏树、楠木树成片成林,寺前林地称“楠木林”,后山处称“楠木湾”,楠木湾地名溯源于此。
89岁的王泽泰老人曾是锻压厂的行政科长,在厂里生活了六十年,是锻压厂的“创一代”。王泽泰二十多岁到厂里当学工,从此和锻压厂结下了一生的缘分。他回忆,上世纪五十年代末期,一批脱下军装的子弟兵奉命赶往内江,在楠木湾开山放炮,打破了千年古寺的宁静,一个填补西南地区锻压设备制造空白的基础性制造业项目在此开建。一批批干部、工程技术人员和工人担负国家使命,从东北、重庆、成都等地汇集于这片土地,建设厂房,制造产品,原籍南充南部县的王泽泰就是在那时调到内江锻压厂的。
当时厂里有一百多名技术工人,生活问题亟待解决。刚到锻压厂,身为学工的王泽泰被分配到总务科管理后勤。王泽泰介绍,当时条件十分艰苦,加之三年自然灾害,项目进行非常困难,一位职工曾以快板的形式对当时的情形作了记述:“没有水,没有电,没有公路,没有住房,没有设备,没有车间,头顶青天一片,身住猪圈牛栏,下河汲水,油灯照明,开山辟路,建设家园。”
虽然条件很艰苦,但工人们没有半句怨言,全身心扑在生产建设上,大家喊的口号是“先生产后生活”,生产建设积极性高涨。为了协助生产,主管生活的王泽泰经常煮好饭后,把饭送到车间给工人吃,晚上加班时,他还会做一些宵夜给工人们送去,说是宵夜,其实就是粗面馒头之类的能填肚子的简单食物。锻压厂的工人们就是在这样艰苦的条件下,努力拼搏,在建厂后的第二年5月成功制造出了压力机,顺利完成了上级安排的任务。
为了丰富职工的业余文化生活,厂里组织起了文艺表演队,不定期地为厂里职工表演节目,最让职工开心的还是看电影。王泽泰清楚地记得,当时还是黑白电影,厂里每次有电影播放时,职工会把放映区围得水泄不通,虽然银幕很小,但丝毫不影响大家的观影热情。在王泽泰看来,当时锻压厂的职工虽然来自五湖四海,但大家一起奋斗,凝聚力很强,厂里的人文关怀让职工有归属感,大家对厂的忠诚度非常高。“在职工心中,锻压厂就是家。”王泽泰说。
辉煌的“内江造”
内江锻压机床厂的干部职工靠拼劲、智慧、团结,在这块土地上向国家、向人民交出了合格的答卷:研发的开式压力机、精压机、精密冲裁液压机……系列锻压机床数度创下“中国第一台”,获全国科学大会奖。内江锻压机床厂成为全国唯一能研制精密冲裁液压机、并设有机械压力机研究所及四川省精密冲裁服务中心的企业,被国家指定为100丅型开式压力机“国家标准”起草制定单位,成为全国锻压机床行业理事会5个成员厂之一。
这些辉煌成绩的取得,离不开锻压厂每一个职工的智慧和辛勤付出。黄先成曾是锻压厂的油漆工,他介绍,当年锻压厂光是高级工程师就有二三十名,甚至还有两位来自清华大学的高材生,人才实力在全国同行中位居前列。“能够成为行业国家标准的起草制定者,这个含金量可见一斑!”黄先成说。
1968年,黄先成从技工校毕业分配到锻压厂,成为一名正式职工。“那可是响当当的铁饭碗,能进锻压厂,我觉得很自豪。”黄先成的工作是负责给工厂生产的系列产品刷油漆,这个工作看似简单,其实非常考技术,属有害工种。因为有的机床需要刷油漆的零部件体量、面积都很大,需要好几个油漆工人同时合作才能顺利完成,遇到锻压厂生产的高峰期,即使有七八十名油漆工,人手也很紧张。大家克服困难,保质保量完成工作。
每次刷漆,黄先成他们都必须把机床毛胚部分先用汽油清理,然后刮灰,再打磨,最后进行刷油漆,每道工序都不能马虎,如果是出国产品更要追求极致,油漆出来的平面甚至可以照出人影来。为了保证质量,加班到深夜是常事。正是因为有太多像黄先成这样注重细节的职工,锻压厂的产品从设计、生产到出厂,每个环节都是精益求精,所生产的机床跨洋过海,远销至30余个国家和地区,演绎了精彩的“内江造”故事。
由于长期和涂料打交道,工作环境也很封闭,黄先成和部分工友都患有职业病,但他们未有任何抵触情绪,遇到生产繁忙时,加班到凌晨两三点是常有的事情,但大家都无怨无悔。黄先成说,对待工作就要先讲奉献,没有奉献就谈报酬,自己都不好意思。
黄先成说,自己为锻压厂奉献了一生,感到很欣慰很自豪,因为在人生最美好的年华里,自己一直是充满激情地奋斗,这样的一生很有意义。
激情燃烧的岁月
1972年进厂的敖向东算是厂里“创一代”中的年轻人了,回忆起当年在厂里工作的场景,敖向东还是一脸幸福。
敖向东当年调到厂里铸工车间大炉组后,立马就领到了皮鞋、服装等劳保用品,能吃到大米、肉和菜油,在他的记忆里,当时的锻压厂就一个字:“牛!”能进入锻压厂工作,是一件值得自豪的事。
敖向东说,晚上站在厂的山坡上看沱江河对面,漆黑一片,非常荒凉,只有锻压厂灯火通明,一派繁忙景象。当时锻压厂效益好,又是国企,想进厂工作的人非常多,因此产生了“娃娃工”团体——当时进厂职工必须年满16周岁, 有一些老职工就想方设法把孩子的年龄进行“再处理”,让孩子能顺利进厂工作, 厂里分管领导都调侃自己是“娃娃工队长”。
在敖向东看来,当时的这种现象并不是走后门,而是员工的一种奉献精神,因为锻压厂里有很多一家三代都在厂里工作的家庭,老一辈人奉献了自己的青春还奉献儿孙,真的是以厂为家。
在厂里工作三十多年,最让敖向东感动的是厂里干部、技术人员、工人们的奉献精神、吃苦精神。建厂初期,锻压厂每月都会生产几台重达几吨的锻压机床产品,想要运出去却没有现在这样的大型货车,几十名职工在负责人的指挥下,一起协作把机床徒手用大型板车运出厂房,搬上大街,经市区运到牌楼坝火车东站发货。每次大家搬运机床走到街上,场面非常壮观,会引来市民围观,可谓万人空巷。很多人都说,锻压厂的工人齐心协力,能办大事。在敖向东的记忆中,从未有职工提出搬运产品要支付额外报酬的诉求,大家都觉得这是应该的。
敖向东记忆最深刻的是著名的“113会战”。有一年,只差不到两个月时间就到年底了,由于特殊原因,锻压厂需在年底前完成113台各型冲床。时间紧、任务重,在厂长的组织下,全厂职工团结一心,全力支持生产建设。那段时间,车间里的工人实行三班倒,通宵保证车间正常生产。开炉化铁水需要十多个小时,一次意外让装铁水的容器发生熔化现象,为了保证生产,敖向东和工友只能轮流进熔炉人工操作,因为高温,一次只能呆两三分钟就必须出来,即使穿着工作服,敖向东的手上也被烧伤了几块皮,但他并不在意,只是专注于生产。有的工友因为长时间工作太过辛苦,直接倒在机床边上就睡着了。大家夜以继日地赶工,113台各型冲床保质保量如期完成,锻压厂最终顺利完成了上级下达的生产任务,再一次展现出了非凡的战斗力。
敖向东说,当年锻压厂里,无论男女工人,都把奉献精神排在第一,厂里有突发事情,即使自己不当班,都会立马上前出一份力。大家的团结、奉献,让敖向东深深难忘。在今年3月的告别文艺演出上,敖向东在台上唱歌情不自禁,对着舞台背景图——锻压厂厂门照片跪下,那一刻,让在场的老锻压厂人动容。那一跪,饱含了敖向东对锻压厂的热爱。那一跪,也表现出了所有内锻人的一片深情。
新闻推荐
清代曾氏族墓。墓刻极其精美。族墓正中,上面刻有“圣谕”二字,下面为乾隆圣旨的内容。墓柱上刻有曾氏族规。□本报记者胡佐斌文/图前不久,《岳池发现清代知县墓,上刻乾隆圣旨》一文在网上热炒,也有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