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和书的缘分,就像人和人的缘分一样,冥冥中都是有定数的。上当当,本来是冲着徐可的《三更有梦书当枕》去的,不料与其姊妹篇《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邂逅,既然遇到了,那就随缘吧,立刻下了订单。
书到手后,首先读的是《多一点书卷气》。寥寥几行下来,如沐杏花春雨,又似空谷林间,整个人立刻静了下来。这是一本多么安静的书啊!这样的书最宜在灯下一个人静静地读。但此刻的我,身陷纷乱的工作中,只能见缝插针地读。如此一来,却真正体会了什么叫“心远地自偏”,那份久违与惊喜,真是“欲辩已忘言”。
徐可的文字是有温度的。这温度不是炙热,而是一脉温情。“每个周末,儿子回家,是我们全家最开心的日子,我们像两个小孩一样做出各种幼稚可笑的举动,又唱又跳,家里欢声笑语不断。我们格外珍惜与孩子在一起的欢乐时光。我知道,总有一天,他会潇洒地跟我们挥手告别。”(《告别》)酸酸甜甜的,舐犊之情跃然纸上,令人低回。
徐可笔下有诸多的“怀人篇”——父亲、启功、同事或采访对象,无论悲喜或聚散,给人的感觉总是暖暖的,那种发自心底的爱的气息,让读者从文字背后看到了一个有情有义的人。
徐可的文字是有力度的,貌似平静,实则掷地有声,仿佛竞技场上的拳王一般,一出手便可击中读者,从前胸到后背,酣畅淋漓。分析周作人“下水”的原因,既有学者的公允,也透着为人的厚道。“不可忽视日本在周作人生活和思想上的地位之高,周作人对日本的民族意识、生活习惯以至文学、文化的极度欣赏以及由此产生的民族认同感,也许正是其他原因的催化剂呢?”
一路读来,一百多篇文章,洋洋洒洒三百多页,竟在工作间隙和午休时间,不到一个星期就读完了。掩卷静思,余味悠长。原来,徐可的文字是有翅膀的,可以一下子飞进读者心里,化作花香、雨露和阳光,从而使生命变得丰盈、富饶、熠熠生辉。想到这,我突然又想起了《三更有梦书当枕》,它们可是前世今生啊,我得赶紧去旧书网寻寻,不知有多少精彩等着我呢!
(《三更有梦书当枕》(之二),徐可著,作家出版社2016年5月)
(北京青年报)
新闻推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