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宪辉
四五十年前,乡下成年看不到个车。偶尔见辆汽车,必定是深绿色“解放”,还是部队的。地方上那时一般没卡车。军车一年偶尔路过一次半次,引来无数乡下小孩“车粉”成群结队紧追慢赶,大人也有不少跟着围观或站在大街小巷路口远看;孩子们在车后边追边喊、叽哇乱叫、奔走相告:来大汽车啦、快来看、看车啦!
有一次,从村东边来个机动三轮车,经过村中间路口转而向南拐,一直开进村南田野。我们一群孩子在后面跟着跑,等待它停下有机会仔细看,一直追到很远车终于停了。小伙伴立即包围上去,这儿摸摸哪儿瞧瞧,每个零件都是我们的最爱!这辆车便久久停在我脑子里,不肯开走;看过一次车,格外快乐好多天。
记得念小学时,那年夏季麦收时节,栖霞灵山附近山前店的手扶拖拉机路过我村,到东半城支援夏收夏种。拖拉机在前面砰砰砰地开,我们在后面猛追,到两村之间的下坡处,有孩子腿脚快竟跑到车前面去了,在车前跑着叫喊、边回头或侧脸看车,这时司机怕撞着前面的小孩,突然急刹车,没带车厢的拖拉机咯噔一下紧急停住,向前一个踉跄,驾驶扶手杆呼地转升到空中,把司机从座上一下提起来。车差点向前翻过去。大家都吓坏了。司机脸都紫了,下来暴跳如雷,险些动手打人。
村里还来过吉普车。伙伴们照例在后面追赶,乱跑一气,好在车停时一睹为快。停车才有机会近前欣赏、手摩挲车身闻汽油味。我小时候可爱听汽油味啦!有伙伴说吉普下半截的金属车体带电,还“过”(电击)人。车若不停,我追半天只好失望地停下,眼还虔诚地追随车尾浮尘囊括的渐远的车背影不放,站乡间土路上久久目送。
我读小学的二十世纪70年代初,上午课间操时,能见到来送信的邮递员。他之前是骑自行车,那时换成重庆产的小“轻骑”。这是农村第一次见到摩托。许多同学专门跑出校大门,到轻骑停放的学校操场上围观。轻骑小巧玲珑,那光亮的烤漆和电镀、精美的字符和商标,在当时我们空洞蛮荒的眼里简直漂亮极了。
平时,乡亲们常蹲在街头或墙根歇息拉呱晒太阳。有出外的人回村,闲聊说城里有十轮大卡;后来居然有人还说见过14轮卡车。有人不信,说不大可能,你肯定是吹牛,要么数错了,那么多轱辘往哪装?根本装不下去!不信你试试,你能把14个大轱辘安到大解放上面吗?啊?如果能,我头朝下走给你看!被批者又气又急脸憋得通红。
村民聊天时,总爱把卡车与马车比较。说那大卡没有劲,不如咱村的马车,特别在西沙河里,不信你试试,装一车沙,鼓尖儿!它卡车跑不出沙滩,马车不费劲就出来了。还是咱乡下的马车能耐!公家的部队的汽车也就那样!村里的马车夫老纪,更是打心眼不服气汽车,那可是赶着马车走南闯北见过大世面的人。他经常数叨多次解救大卡的传奇经历,说在什么沙滩、泥泞里,卡车卧进去了。他路遇时司机如何求他,他的马车怎么把汽车拉出来。司机翘起大拇指一个劲道谢,握着他的手使劲摇老半天不松开。我们个个听得五体投地,钦佩又艳羡。了不得,真有本事!咱村太有能人啦!多露脸啊!
小时候觉得村街真宽。现在看,街道窄得好像伸不开胳臂。那些年多少次,解放车在村里最宽的中心大街过路受阻;村街窄加上深深的马车车辙影响。司机一次次下车,趴在房墙上察看车厢两侧与房屋的间隙有多大,生怕擦坏车帮、刮伤屋墙或带倒房子。平日也是,马车拉柴草苞米秆又高又宽,过街费劲了,柴草秸秆或树枝挤在两边墙上,刮磨得唰啦唰啦乱响。有时将临街房屋砖墙或泥墙刮出一道道沟痕,把窗户都刮坏了。
那年,有辆军队的汽车路过,走到村东头停下了,车前是一座小桥,两米多宽近两米长。司机不敢过,怕桥断坠车,车厢里有货物。司机下车左看右看、在桥上走来走去,与村人探讨桥板壮不壮。不久,村长书记也来了。他们又谈论半天,时而在桥头蹲下、时而站起来扭身歪头看石板侧面,端量来瞅摸去、手势比划盘算。一辆车一座桥整个把一村人难住了。还询问附近村庄有无宽路可以绕过去?最后做出重大决策:过。司机上车缓慢开上石桥,车轮在桥面上蹑手蹑脚一丝一丝爬。车和桥四围人山人海,大家都屏息凝神、心悬在半空。车安然顺利通过!你说万一石板断了,卡车不就一头攮下去了么?大家议论纷纷、很是兴奋激动。司机特意停车,走回来郑重其事与书记村长紧紧握手致谢。等卡车再次启动离去,大家伙才心满意足散了。
记得,我1982年毕业工作时,牟平全县仅有一辆绿色吉普,县委政府等四大班子合用。1984年才新添了加长的日本蓝色面包车。至于县里买轿车,那是多年以后的事。
现在,时代变了,日子好了。开天辟地,农村不仅有了三轮车、农用车、小货车、大卡车,还有面包车、小轿车!来什么车也没人追、没人看啦!高速、国道、城铁、高铁都建成通车了。回头看看、仰脸瞅瞅,昨天、今天,真是顶着两个天呢!
新闻推荐
连日来,“烟台苹果”的话题热度不减。18日,“烟台街”刊登了《烟台套袋苹果七十年前就流行》一文,这让我不禁想起栖霞曾为开拓和推广套袋等苹果种植新技术的一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