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媒体对2004人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受访者指出,下手没分寸(57.0%)、作案动机简单(56.2%)和手段带有羞辱性(53.1%)让未成年人暴力案件更可怕,68.8%的受访者认为缺乏有力度的惩治措施,64.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惩处力度。
河南商丘某高中教师孙军表示,高中生暴力事件,特别是高中生打群架事件经常发生。“曾发生过的一起群架,是在食堂吃饭时,一个同学被后面人推了一下,不小心把饭菜洒在前面同学的身上了,最终放学后在校外小巷里约了群架,导致一名同学住院多日。更严重的一起,有未成年人在打架中使用尖刀这样锐利的武器,造成一人死亡,多人受伤”。
目前在福建一家公司上班的张明读高中时,在学校厕所、校门外经常看到打架事件,“当时还小,我作为旁观者都感到害怕,离他们远远的,更别说被施暴的学生。给他们带来的不光是肉体上的痛苦,更严重的是心灵上的创伤”。
“高中生打架往往不会考虑后果,下手不知轻重,容易造成大的伤害。一些学生还会和社会上的人勾结,他们给未成年人提供木棍、刀等工具,后果可想而知。”孙军说。
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表示,家庭对施暴未成年人的影响非常大。很多未成年人暴力实际上是成人暴力的延续。“父母不能使用暴力,甚至随手敲打孩子这样的行为都应尽量避免。还要让孩子知道,用暴力方式处理问题,会产生很多不利影响,如不易交到朋友、失去朋友,甚至被孤立。有时这种惩罚比法律惩罚更能让孩子感受到暴力的危害”。
对于《未成年人保护法》,79.9%的受访者认为不该一味“保护”,违法的恶劣行为也该受到法律的惩处,11.2%的受访者不这么认为。
民调显示,91.6%的受访者支持对施暴未成年人采取法律措施,其中46.3%的受访者非常支持。态度中立和不支持的分别仅占6.9%和1.5%。
孙军认为,未成年人暴力是由学校、社会和家庭共同造成的。家庭必须给孩子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给予孩子足够的关爱,教会孩子怎样和别人合作,学校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教育,做好预防和管控。
储朝晖认为,父母除了在家里避免使用暴力,在社会上见到暴力行为,也要及时给孩子分析暴力会产生的危害和危险。不能让孩子在接触社会的过程中认为,使用暴力是强者的象征。同时,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要配合好,家长与老师及时沟通,避免暴力事件的发生。
减少未成年人暴力案件的发生,64.7%的受访者希望加大未成年人犯罪的惩处力度,56.7%的受访者建议家庭给予孩子自我保护与“不参与”的教导,51.7%的受访者希望学校加强道德与守法的教育。
(杜园春)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管玉杰)“岚山区检察院,就李某涉嫌盗窃一案中存在问题、案件定性、侦查方向、固定证据等提出诸多建议。”2月21日,记者从岚山区检察院获悉,岚山区检察院驻公安局检察室检察官,首次列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