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聚焦:
“莒县大姜”成功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近日,能够最权威、最有效反映和推广莒县大姜,突出莒县大姜种植历史悠久、产品品质优良、量产面积广阔等一系列特点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莒县大姜”,已顺利获得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的注册批准,成为日照市继“日照绿茶”之后获得的第二个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这标志着莒县注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实现了“零”的突破。
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商品的生产地域具体范围是以莒县峤山镇为主产区的8个乡镇。莒县峤山镇是日照市种植大姜面积最大的乡镇,全镇大约有40%以上的人口收入全部依赖大姜种植,生姜加工、出口企业发展迅速,而且该镇还有多位经营者在荷兰、美国、日本等国外设立了多个大姜进出口贸易公司,素有“日照大姜第一镇”之称。
申请使用该商标的大姜需符合莒县有机大姜协会的“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特定品质要求,色泽鲜黄、温润,姜耳粗大饱满,姜丝细腻,口味纯正。莒县大姜采取防虫网覆盖、紫外线杀虫、土杂肥发酵、地下水微灌等措施,所产大姜符合该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要求。
“莒县大姜”种植历史悠久
莒县是传统的农业大县,不仅有着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莒文化,而且地处暖湿带,属于暖温带亚湿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寒暑适中,特别适于各类作物、蔬菜、水果的生长,是全国粮食、油料、果品、蔬菜、生猪、肉食兔等重要生产基地。莒县大姜就是在这样一个独特的地理和人文环境下得到种植和推广的。
在莒县,大姜种植有着悠久的历史,从莒县地方史志的准确记载追溯,莒县种植大姜至少已有380年历史。特别是近年来,莒县大力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农业生产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以莒县大姜等多种农产品为农业生产龙头的农副产品蓬勃扩张,成为了莒县活农、富农的主要经济增长点,有力推动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以大姜为例,目前,在莒县,以峤山镇、桑园镇为主产区的8个乡镇从事大姜专业种植。莒县大姜凭借着自身悠久的栽培历史、独特的地理气候条件、良好的生态环境和成熟的培育种植技术,更靠着“外皮金黄、皮薄肉大、肉皮鲜嫩、粗纤维少、口感脆、辛辣适中、姜味浓郁”的“金牌”质量,博得了业界良好口碑。就市场销售而言,莒县大姜不仅在国内大姜市场占据了重要的市场份额,而且早在十几年前就漂洋过海畅销日本、韩国,并远销欧洲、西亚等地区,成为当地农民增收致富的重要渠道。
品牌建设催生莒县大姜“身份证”
作为农业大县的莒县,有着多种农业地理资源优势,大姜、绿芦笋、西瓜、丹参等诸多农作物不但生产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广阔,而且产品的质量和口碑也在业内负有盛名。但美中不足的是,莒县的农产品缺少“拳头”品牌,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更是没有“破题”,影响了莒县农产品市场美誉度的持续提升。
为切实促进地方经济提速发展,提高农产品市场竞争力,莒县立足自身优势,经过详细调查研究、科学论证,决定首先从市场知名度较高的“莒县大姜”做起,积极培育特色产业,打响莒县特色农业品牌,加快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业农村经济更好更快发展。
为确保“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申请工作的顺利开展,莒县一方面积极争取国家商标局和省、市工商局的帮助和支持;另一方面专程赶赴外地就其它地理标志申请注册的成功案例进行了深入的考察和学习,并多次赴北京提交商标注册申请材料。经过努力,目前“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已提前一年获得国家商标局的批准,成为莒县大姜的地理标志证明商标。
品牌商标
莒县经济走向“成熟”的风向标
品牌为帆,市场弄潮。
目前,包括“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在内,莒县共有各类注册商标1100件。其中,中国驰名商标5件、山东省著名商标11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1件,特别是,涉农商标达203件。莒县县内注册的中国驰名商标、山东省著名商标及商标拥有总量均居全市第一,充分凸显了莒县产品市场竞争能力的日益成熟和显著增强,成为莒县经济走向“成熟”的风向标。
特别是近年来,莒县深入开展“农业结构调整年”活动,县财政从2010年开始,3年内至少投入800万元用于种植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特色、高效、精品农业,着力打响特色农业品牌,全县新增绿色食品、有机转换产品14个,新发展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22处、出口农产品备案基地8万亩。畜禽规模养殖场累计达6700处。农民专业合作社456家,其中国家级示范社1家、省级示范社7家;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133家,其中省级农业龙头企业11家。投资4000万元建成食品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促进了农业结构调整和创汇型农业发展。加快推进投资5.25亿元的美国泰森新昌家禽项目,打造了引领现代农业发展的“龙头”。
农业经济红红火火,工业经济更是虎虎生威。莒县围绕“转方式,调结构”这条主线,以提速发展为核心,深入贯彻上级产业调整振兴规划,配套完善各项扶持措施,落实增值税转型抵扣7216万元。积极实施“强企培育计划”,县财政安排3000万元专项资金,扶持企业加快发展,重点培植的“10大企业集团”和30家诚信企业支撑能力明显增强。
莒县按照“培植骨干企业、延伸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群”的思路,着力打造石油化工、煤化工两大产业板块。加快推进了晨曦集团投资16.5亿元的气分装置资源优化等项目,3年左右石化产业产值可突破200亿元,初步形成“线状”石化产业链。总投资11.4亿元的浩宇能源工程项目近期投产,配套推进了投资8亿元的圣运化工项目,3年内煤化工产业产值将突破百亿元,形成较为完整的“环形”煤化工产业链。着眼发展新兴产业,鼎昌硅业一期工程6月11日投产,总投资17.6亿元的年产3000吨多晶硅项目、总投资18亿元的华润风电和总投资10亿元的国电风电项目加快推进,投资2.4亿元的大自然生物质能秸秆发电项目具备试车条件。
更加注重自主创新,深化45家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关系,突出提升2家省级技术中心、5家市级技术中心的研发能力,投资5亿元的金禾博源生化高纯度柠檬酸清洁化生产项目、投资5亿元的海汇集团新型干法水泥熟料生产线项目进展顺利,投资15亿元的华泰集团年产120万条全钢子午胎项目加快推进,企业研发、生产一体化格局加速形成。1—10月份,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主营业务收入、利税、利润,分别增长18.6%、20.3%和19.3%。
招商引资、项目建设成效显著。莒县坚持以增量调整促存量优化,深入开展“大项目建设年”活动,重点招引科技型、环保型和财源支撑型大项目。同时,努力打造招商引资、项目建设的良好平台,承载大项目能力不断增强,形成了“储备一批、开工一批、建成一批”的良好格局。2010年1至11月份,全县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747个,其中过亿元项目12个、过千万元项目123个。
外经外贸外资总体向好。目前,莒县拥有自营进出口权企业发展到200家,日照海关莒县通关预录处揭牌启用,促进了外向型企业加快发展。恒宝食品有限公司2010年12月1日在马来西亚成功上市,进一步拓宽了利用外资新渠道。1—10月份,全县进出口总额和自营出口额,分别增长49.6%、38.3%。
新闻链接: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金字招牌”。
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标示某商品来源于某地区,并反映该商品的特定质量、信誉或其它特征,主要由该地区的自然因素或人文因素所决定的标志。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是目前国际上保护特色产品的一种通行做法。通过申请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可以合理、充分地利用与保存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和地理遗产,有效地保护优质特色产品和促进特色行业的发展。
就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市场作用而言,实践多次证明,如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能够得到成功应用的话,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不但市场销售渠道会大幅拓宽,而且价格也会比同类产品要高出很多。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追求传统、天然、绿色甚至是具有一定历史和文化品位的产品,带有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农产品都具备这些显著特点。莒县借助成功注册的“莒县大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又一次对莒县大姜的优良品质予以印证,把莒县大姜原本具备的先天条件浓缩成了吸引市场眼球的“金字招牌”,在改善生态环境、增加农民收入、带动和促进旅游发展等方面,必将发挥出其独特的“绿色动力”作用,为活跃莒县经济、致富群众做出重要的贡献。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 沈凤国董瑞宗简介董瑞宗,莒县人,193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