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杨荟琳
1月15日上午11时5分,31岁的省人大代表杨院花满脸笑容走出成都锦江大礼堂。生于1981年的杨院花,是一名来自米易县新山乡的傈僳族姑娘。当地群众都亲切地叫她“传声筒”。
2007年,杨院花被选为省人大代表后,每年参加省人代会前,她都会先跑到田间地头和大家谈谈。今年,杨院花带了几件有关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建议参加省人代会。
第一个愿望:
加大少数民族地区资金支持力度
1月7日晚上10时24分,坐在前往成都的火车上,杨院花捧着手提电脑修改建议,“时间很紧,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完善。”说完这句话,杨院花借着车厢里昏暗的灯光继续埋头苦干,不再“理会”记者。
一个小时后,杨院花将准备提交的《关于增加省本级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建议》修改完,顾不上休息,又和记者打开了“话匣子”,“攀枝花的少数民族居住的地方都比较偏远,我希望省上能多提供一些资金支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发展,这是我的第一个愿望。”
杨院花告诉记者,今年,她想借参加省人代会的机会,为攀枝花少数民族地区争取到更多的资金支持,加快散杂居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
“建议省政府在现有750万元省本级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的基础上,按省级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上年增幅一半的速度进行年度递增,或在‘十二五\’期间,省级散杂居少数民族发展资金暂按每年以100万元的绝对数增长。”在杨院花眼里,这件短短一百多字的建议不仅是她个人的心愿,更是攀枝花少数民族同胞们共同的愿望。
第二个愿望:
加快改善杂居地区民生
近几年,省委、省政府在甘孜、阿坝、凉山等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让这些地区少数民族同胞的生产生活环境得到了改善,杨院花对此十分“眼红”。
“希望省上也能多给攀枝花一些政策支持,让我们把家乡建设得更美,这是我的第二个愿望。”在参加小组审议时,杨院花曾说:“少数民族群众非常渴望这些民生工程能够惠及他们。”
1月9日,杨院花拿着《关于加快改善散杂居地区民生的建议》,敲开了议案组的门。“建议省政府能集中两至三年时间,通过省、市、县三级资金‘拼盘\’,向散杂居地区的每个民族乡投入500万元资金,用于开展以修路、供水、架桥、输电等为主的民生工程。”为了这短短几行字的建议,杨院花和同事奔波了几个月,掌握了相关情况。
1月15日中午12时,参加完省人代会闭幕式,杨院花将胸前的代表证取下,小心翼翼地放进行李箱。“我很珍惜这样的机会,对我来说这是实现全乡、全市人民愿望的平台。”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王卿)日前,省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厅与省政府法制办表彰一批全省法制系统的先进集体和个人。记者获悉,攀枝花市西区政府法制办、盐边县政府法制办等2家单位获先进集体称号;市政府法制办...
米易新闻,有家乡事,还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米易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