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彭宗云 高蜀 晏洁
入冬以来,在米易县湾丘—垭口新农村建设示范片,菜农搭建蔬菜大棚、栽种早春蔬菜,一派人勤春来早的景象。
“沟端路直田成方,大棚林立聚暖阳。”这是丙谷镇雷窝村现代农业示范园给我们留下的深刻印象。
47岁的当地菜农冷天林,骑着摩托下地,一脸的兴奋。过去下地,他可没有这么高兴。由于耕地零星分散,沟渠曲里拐弯,加之缺乏机耕道,这里的村民耕作十分不便。说起这些制约设施农业发展的“硬伤”,冷天林的体会颇深:“我家7块土地‘东一块、西一块\’的,面积最小的不足1分,蔬菜大棚也搭不成。唉,我们俩口子管理两亩地那是忙得‘上气不接下气\’哟。”
冷天林下地的变化缘于新农村建设示范片。2009年12月,米易县湾丘—垭口片区被列为首批省级新农村建设示范片,涉及湾丘、白马、草场、攀莲、丙谷、撒莲、垭口7个乡镇。为此,米易县聘请农业科技咨询公司编制了新农村示范片建设总体规划。同时,超前思维,聘请专家编制了《米易县2010—2020年全域全程全面新农村建设规划》,确保202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较2010年翻一番。
打造现代特色农业基地,推进基础设施建设,夯实农民致富增收的基础,当是新农村建设的重中之重。但是,打破家家户户的耕地界限“化零为整”,激发农民群众投资投劳的热情,却是一道难题。米易县的破解之法是:坚持“政府主导、集体主位、农户主体”联动。
去年初,雷窝村村支两委充分发挥“集体主位”的作用,村干部纷纷走进农户家中摆“龙门阵”,既说理,更讲利。政府对田型调整有补助,搭钢大棚每亩给予2000元补贴,新建了丙谷工厂化育苗中心……算清投入产出账,讲明政府给的补贴,说罢配套设施的便捷,村民们心里亮堂了,为实施田型调整投了赞成票,“农户主体”意识变成了积极行动。于是,每家每户原有耕地的界限被彻底打破。
耕作条件的改变,带来了思想观念的改变。冷天林搭建大棚,用的是成本较高但排水效果好的槽钢,以及控温效果好、每公斤价格比普通地膜高10几元的调光膜。“等了十几年,这地里总算能‘刨得出钱\’了。过去种小麦一亩产出就几百元,现在种早春蔬菜,要是‘火候\’掌握得当,去年投入的八九万元钱今年就能挣回来!”冷天林对增收信心满满。
截至2011年9月底,米易县早春蔬菜连片种植面积达43675亩,较2009年增加1万余亩。而与之配套的“科研院所+龙头企业+专业合作社+基地+农户”“专合组织+基地+农户”等经营模式,以及12家农业龙头企业、37个农民专业合作社和数百名农村经纪人,将为今年的蔬菜销售“八方吆喝”。
“路修好了,今年卖菜时,三月瓜再也不会被抖(颠簸)烂了。”在白马镇马槟榔村11组机耕道建设现场,村民李申福告诉记者,没有水、路等配套设施,农民不能选择种什么,经过此次基础设施建设,他们种蔬菜再也不用发愁了。
村民杨献春既是机耕道建设的承包商,更是质量监督员。虽然项目建设聘请了监理单位,但自开工建设以来,他每天7点半都要到工地上盯着工程进展,直至收工。“村里有个项目不容易,个个都是监督员,因此工程不仅要保证质量,更要美观实用。”
米易县在新农村建设示范片内开展山、水、田、林、路综合治理,强化田网、渠网、路网配套,农田排灌能力、土壤培肥能力、农机作业能力明显提升。目前,米易县省级新农村示范片中的29个村,已有20多个村基本形成较为完备的基础设施。
新闻推荐
(紧接第一版)累计人均补差89.59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27.99%;农村医疗救助累计救助5244人次,农村低保、五保对象年人均医疗救助250.07元,完成目标任务的178.62%。“这个本本上每月都会有养老钱上...
米易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米易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