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度,在攀枝花市“挂包帮”活动中,355个部门(单位)和300余名下派干部倾注真情真心,352个行政村和各级帮扶单位一起真干,全年完成782个帮扶事项,投入帮扶资金2000余万元,活动取得良好成效,有力地推进了全市“三农”发展。
亮点村打造顺利推进
增加芒果种植面积80亩,核桃种植面积300亩,优质烤烟种植面积40亩;升级打造网箱养殖面积2000平方米,发展规模水产、畜牧养殖户3户……这是在帮扶单位市委政法委的帮助下,盐边县鱤鱼乡鱤鱼村2011年发生的新变化。
2011年,对口帮扶单位市委政法委结合鱤鱼村实际情况,帮助村里制定了种植养殖业发展示范村亮点打造方案,并协调发改、民宗、交通等协办部门加强村里基础设施建设,新建改建村道7公里,新建三面光堰沟1.8公里,修建人畜饮水工程1处,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现在,在鱤鱼村2011~2013年发展规划上,明确地写着这一样段话:“种植业以青椒、核桃、芒果、蚕桑为主,进一步扩大种植面积,完善现有林果业的科学管理。到2012年发展到800亩核桃、100亩芒果。养殖业以家禽、山羊、水产养殖为主,大力发展特色新品种的引进,提高养殖品质……”村民袁勇说:“有这些单位来帮扶,我相信我们村一定会实现发展目标,咱老百姓的日子会越来越红火!”
2011年,攀枝花市“挂包帮”活动围绕基础设施建设、民族村建设、特色产业发展等方面,对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仁和区总发乡立新村等16个行政村和部分示范户开展亮点打造工程。在打造中,各级帮扶部门根据村里的优势、特点和发展需求,紧密联系区(县)、乡镇和村,向社会各方争取资金投入,帮助示范村发展支柱产业、整治村容村貌、强化农民培训,并统筹协调打造项目的落实。截至2011年底,在全市16个示范村确定的56个亮点打造项目中,已完成打造项目21个,累计投入资金501万余元。
“软硬”兼顾帮实处
“得天独厚攀枝花,干部群众是一家。特色产业促发展,农民轿车买回家。东区银江阿署达,挂包帮带来新变化。村民生活大改善,真诚感谢党妈妈!”在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流传着这样一首诗。诗作者是64岁的仅有小学文化的彝族村民鲍和成。从这首简单质朴的诗里,不难看出当地村民对“挂包帮”活动的感情。
阿署达村距市中心仅5公里,交通便捷。以前,村民靠种植玉米、土豆等农作物为生,日子过得很艰苦。
在“挂包帮”活动中,市委组织部、东区工商局等各级单位帮助阿署达村制定了打造城市近郊生态旅游核心区的发展规划,并逐步开始实施。一家家农家乐开办起来、一栋栋漂亮的房子修建起来、一辆辆各色小汽车开进村来……村子里的这些变化令村民们欣喜不已。2011年,阿署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6697元。这一年,也是阿署达村发展质量最高的一年:城乡环境综合治理成效显著,被评为全省“环境优美示范村”;村民集中居住区首期22栋88户具有彝族民居特色的农家别院主体工程及配套基础设施建设全面竣工,春节前已有村民陆续搬进新居;攀枝花社区巴士唯一农村客运线——阿署达旅游专线于2011年10月份开通。阿署达村向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度假村迈出了坚实步伐。
2011年,在“挂包帮”活动中,全市各级帮扶单位以新农村建设为抓手,全面带动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改善农民群众生产生活条件。截至2011年底,全市共新建、改建村级公路179.25公里,整修蓄水池158口,整治渠道144.38公里,新建村民聚居点34个,新建改建农房6652间。在抓好“硬件”建设的同时,各级帮扶单位积极从“软件”建设着手,按照市场需求,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发挥帮扶村资源优势,指导农民大力发展优势种植业、特色养殖业、农家旅游业等,确保农民群众持续稳定增收。全年共发展优质果树7.63万亩,发展优质蔬菜5.29万亩,发展养殖户4520户,养殖生猪4.2万头,农民人均增收636元。
下派干部收获多
“只有坚定信念才能成就事业。在基层一线,面对的是具体的困难和问题,过多强调困难,就无法推动工作。必须实事求是地分析问题、集思广益。”红格开发区管委会下派干部卓汶建在工作日志中这样写道。在下派工作中,他协调西区清香坪街道大水井社区做好了社区停车场项目,使社区每月增加2000元收入,有效弥补了社区老年协会、工会活动等方面经费不足的问题。
2011年,“挂包帮”活动中,市级和区级各部门(单位)、国有大型企业选派的300余名优秀中青年下派干部,深入对口帮扶村,帮助农民发展致富,推进新村建设。在帮扶中,下派干部们特别注重将“输血”和“造血”相结合,在积极为村里争取物资和资金支持的同时,还帮助村里制定产业发展规划,谋划致富路子。一年来,下派干部们在基层真真正正为群众办实事、做好事,在帮助村里发展的同时,自己也得到了极大的锻炼和收获。
“在基层的工作学习中,我深深地感受到,加强自身学习是搞好工作的基础,摆正位置是前提,贴近村民是关键,准确把握社情民意,才能赢得村民的理解和支持。”市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下派干部刘铠铭这样说。在帮扶的盐边县永兴镇鹿游箐村,他与相关部门协调,帮助村里争取到5万元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资金,为整修渗漏严重的土堰提供了资金保障。
“挂村帮扶工作虽然很辛苦,但看到村民们生产方式日渐改进,生活日渐富余,我觉得工作很有意义。随着帮扶工作的推进,我有信心帮助南厂村实现脱贫致富,让老百姓日子越来越好!”米易县水务局下派干部徐晓零坚定地说。
新闻推荐
本报讯(特约通讯员曾茂军)“对确定的目标坐言起行、务求必成,对在谈的项目锲而不舍、紧追不放,对在建的工程倒排时序、限期完成……”新年伊始,米易县委、县政府对各级干部提出了更高的工作要求。今年...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