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4日,东区银江镇倮果村村民在农村书屋看书。(本报记者 宋俊康 摄)攀枝花市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提升到“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战略高度,不断营造城市文化氛围,加快培育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形成了以各级政府为主导、以文化设施为载体、以文化惠民为核心的公共文化服务推进机制,为向在全省高水平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迈进提供了强大精神动力和文化支撑。
□本报记者 陈帆 舒琪雯
6月11日下午,东区炳草岗街道阳城社区金沙知音堂,几名古筝学友各自抚琴,悠扬的琴声伴随着袅袅檀香随风飘荡。
说起古筝,许多人下意识地把这种乐器与“阳春白雪”式的艺术相关联。但这些古筝学友都是普通的社区居民,更多的时候,他们在社区文化的舞台上展示才艺,与邻里分享文化的快乐。
在与阳城社区相隔80多公里的米易县麻陇彝族乡云盘村,村民们已经完成当天烤烟的田间管理工作,参加《舞动彝乡》广场舞排练的村民又一次相聚,为登上全国舞台努力练习。
谈起广场舞,不少人脑海中呈现出的是一幅“下里巴人”休闲娱乐的画面。但这些在彝乡土生土长的村民,已经跳出了广场舞的“四川高度”,并将把这场原汁原味的原生态视觉盛宴奉献给全国观众。
来自城市和农村的两个片段,共同演绎出“阳光花城”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生动影像。
文化的地标,建在群众的生活里
保管文化典籍以及为广大读者提供阅读的场所,曾经是图书馆最重要的两项功能。
“攀枝花讲坛”的开坛,打破了这一传统。“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书虫”们发现,走进市图书馆,可以不需要正襟危坐埋头苦读,而是通过“听书”的方式,与专家学者双向交流。
(下转第四版)
(上接第一版)市图书馆每年大概接待25万人次(包括读者活动)。如何突破场地限制,满足群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市图书馆的举措是:把图书送出去,让书香“飘”出图书馆。自开馆之日起,市图书馆就在部分社区设立了图书借阅点,社区居民和公共文化资源之间,架起一座便捷的桥梁。
市图书馆是攀枝花的“文化地标”。如今,更多的“文化地标”,正悄然建立在攀枝花普通群众的生活中。
3月26日晚8点,湖光剧场内座无虚席。当晚,一场由《莫扎特〈弦乐小夜曲〉第四乐章》、《维瓦尔第〈四季〉〈春〉第一、二、三乐章》等名曲组成的室内音乐会吸引了许多市民前往欣赏,演出结束后,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这场演出,是免费的。
今年,攀枝花市下发的《攀枝花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营造城市文化氛围的实施意见》中指出,要推广高雅艺术,每两月举办一次“阳光花城系列音乐会”,围绕“花城之春、花城之夏、花城秋韵、花城暖冬”四个主题,以管弦、民乐、声乐组台,演奏、演唱音乐经典作品。每两月举办一次传统大幕戏、戏曲综艺节目及名家名段演唱等,营造城市浓郁的人文气息。
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攀枝花市还有新动作。从2017年起,攀枝花市将每三年举办一届攀枝花艺术节,旨在为市民打造一个全新的分享、交流、创造艺术和实现艺术梦想的艺术平台。艺术节将吸纳全市各级、各类艺术活动中涌现出的优秀艺术作品,通过展览展演评比,推出一批精品力作,挖掘一批文化带领人,为参加全省、全国艺术节储备节目与人才。
文化的滋养
融入群众的心田里
夏日的黄昏,仁和区大田镇片那立村白泥坡组的村民们在晚饭后走出家门,大家闲散的脚步,走向同一个目的地——位于村口的文化大院。
“片那立村变了样,条条村道通四方,石榴卖到东南亚,农家乐里人挤人……”一句句欢快的歌声,引出了掌声、笑声,热闹的文化大院,打破了乡村的宁静。
这欢快的歌声中满是幸福的情感。
在仁和区平地镇,有一群普通的庄稼人,凑在一起组建了行头简陋、乐器粗糙的文艺队。一番细心地装扮后,他们登台表演,用最真实的情感、最朴素的语言,演绎美好的生活,抒发幸福的情感。十里八村的老百姓把他们当成了“名角儿”,茶余饭后就盼着看一场他们演的节目……
农村文化活动激活了农民的创造性和艺术细胞,“乡土演员”们旧调换新词,唱党的好政策,演身边的人和事,将内容多样、健康向上的“乡土节目”搬上舞台,并将党的致富方针、优惠政策、农业技术等内容融人其中,寓教于乐,歌唱乡土生活。
文化滋养着生命力,激发着创造力,更铸造着凝聚力。
“哪里的群众文化繁荣,哪里的人与人、百姓与政府的关系就融洽,社会管理更为顺畅。”米易县攀莲镇河西社区党总支书记李桂燕对此深有体会。
河西社区的居民自发组织了5支业余文艺队,2015年,这5支队伍共开展群众文化活动25场,每一场活动,都能看到社区干部忙前忙后搞服务保障的身影。
文艺队的成员都是社区的“热心人”。“社区干部为我们做事,我们也要为社区尽力。”很多时候,文艺队成员也担当了“社区义工”,在社会治理工作中发挥着类似“朝阳群众”“西城大妈”一样不可替代的作用。
这不是“投桃报李”,而是相互信任。文化,在党委政府和群众之间,系紧了一条相互信任的纽带。
文化的力量
汇入群众的情感里
目前,攀枝花市已在全省率先实现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市、县、乡、村及社区四级基本全覆盖。在经费保障方面,按照每年每村(社区)6000元标准,将全市352个村文体活动室、129个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日常活动及运行管理经费纳入公共财政预算安排,确保了公共文化服务建设工作长期稳定、规范、有序地开展。
审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架,村文体活动室、社区文体活动中心算是最小的“单元”,但其作用却不可小觑。
在农村,文体活动室里既能读书看报增长见识,又能休闲娱乐锻炼身体,还能进行农技培训,普及政策、法规、科学知识,一阵阵文明新风从这里兴起,一批批新型农民从这里走出。
在城市,社区文体活动中心成为社区文艺团体的舞台,日常训练、交流演出、竞赛等活动异彩纷呈,小小的舞台把充满正能量的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为大众的兴趣所在、情感所需、利益所求。
新常态下,公共文化的“文化力量”正在被重新发掘。
米易县群众艺术团团长杨爱诚编排了一部小品,讲述米易民警为群众服务的点点滴滴;在四川旅游学院就读的攀枝花学子陈清婷写过一首题为《感恩》的诗歌,通过对过去和现在生活的对比,抒发对党的感恩之情;片那立村村民陈小川坚持到农家书屋看书,他还记得自己开办农家乐时在这里看到的第一本书——《怎样开办农家乐》……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周翼)随着高温天气的到来,游泳场所成为人们休闲避暑的好去处。为保障市民身体健康,近日,米易县卫生监督所联合县疾控中心对辖区内游泳场所开展了开馆前卫生专项监督监测检查。当天...
米易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米易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