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飞
从格里坪镇出去,顺着山间小路一路盘旋向上。越往上,植被越茂盛,不时看见一座座深灰色的砖房点缀在山间,一株株青翠的花椒树、核桃树从车窗外掠过,树下或有成群的小鸡啄食嬉戏。
“以前我们村可不是这样子,种的大部分是苞谷,全村几乎全是茅草房。” 大麦地村村支书李明法指着窗外的风景告诉记者,“噹噹鸡、核桃和青花椒可是咱村的‘致富三宝\’。”
大麦地村是西区唯一的省级贫困少数民族村。全村314人,其中82%是傈僳族。地方偏僻、农村产业发展薄弱、基础设施落后等原因成为制约村里发展的瓶颈。照明靠煤油灯、吃水山沟里挑、买东西要靠毛驴驮……
“噹噹鸡”带来“钱满钵”
在村民赵顺莲家里,房前屋后到处是散养的噹噹鸡。她正忙着喂食,一把玉米撒下去,一群小鸡抢上来。
“这些鸡长成后,要卖20元一斤,一只鸡大约要卖100多元。是全攀枝花最贵的土鸡。”赵顺莲自豪地告诉记者。她是大麦地村噹噹石禽畜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的成员,今年共养了800余只噹噹鸡。去年她养了500只鸡,出笼200余只,纯收入5000余元。
“噹噹鸡”得名于村里噹噹山上的一块巨石,叫噹噹石。这些鸡都是在山坡上下散养的,身形矫健、性野机敏、肉质鲜香。 2009年,大麦地村开始规模化养殖噹噹鸡。当年,镇政府为发展大麦地村的经济,有意识地组织了一些单位和企业到大麦地村买土鸡。因噹噹鸡肉质嫩滑鲜香,购者食后反响很好,于是越来越多的单位、部门和个人慕名到大麦地村买鸡,噹噹鸡顿时供不应求。看准了这个商机,村里赶紧扩大了养殖规模,并于当年注册了“噹噹鸡”商标,成立了噹噹石禽畜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
2010年,全村总收入367万元,年人均纯收入为4416元,仅噹噹鸡一项就人均增收556元。
为做好噹噹鸡的品牌宣传,噹噹石禽畜农民养殖专业合作社还花钱请了专业的广告公司,为噹噹鸡做了包装宣传,撰写广告词、拍摄了图片,制作出噹噹鸡包装箱。现在,噹噹鸡已成为全市的名牌土鸡。因其量小、饲养规模不大,往往还没等到在市场销售,就被单位、企业订购一空。今年,大麦地村预计可出笼两万只噹噹鸡。
青花椒绿了大麦地
43岁的村民紫维友乐开了怀。他家今年靠种植青花椒已经收入了一万多元。
紫维友家从2009年开始种植青花椒,到今年已经种了1000余株。想起以前的光景,他算起账来:“以前种苞谷,一亩地顶多产个300公斤,也才卖700来块钱。现在种青花椒,一公斤可以卖10块钱,一株花椒就可以卖200多块钱。紫维友家才竣工的5间宽敞明亮的砖房就是靠种青花椒的收入修建起来的。”
现在,大麦地村全村共种植了2万余株青花椒。靠着这些经济作物,村民的日子有了较大改善,翻修了房子,买了电视,几乎家家户户都有摩托车。“以前到镇上赶个街,全靠走,早上去,晚上才能回来。现在骑摩托车,几个小时就回来了。大家的日子都松活多了。”紫维友告诉记者。
近年来,大麦地村抓住山高沟深、沟壑纵横的地域优势,带领群众发展高山鸡养殖,同时大力发展青花椒、核桃等经济作物。如今,村里已是旧貌换新颜。“十一五”期间,全村修建起52座水池,村民们告别了驮水吃的日子,通社公路通往家家户户,出行不再仅靠两条腿走。
“‘十二五\’期间,我们村将继续搞好核桃和青花椒种植,同时扩大高山鸡养殖规模,争取发展成高山鸡养殖大村。力争到‘十二五\’末,全村年销售噹噹鸡3万余只,存栏量5万只以上,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5000元。”村支书李明法说。
新闻推荐
陈大爷是原市建一公司的退休职工,妻子也曾是单位职工。他们有一儿一女,一家人住在三室一厅的房子里其乐融融。由于儿女不孝造成的家庭变故,陈大爷无家可归。好在有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陈大爷总算有了...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