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云飞
在彝语里,“阿署达”是指“两条树枝搭起的地方”。这不难想象其当初的荒凉程度。
多年过去,原来那个荒凉的村寨已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平整的公路、大片的芒果林、整齐的小洋楼……靠芒果产业及乡村旅游业的带动,现在的阿署达村,已经成为攀枝花乡村旅游业的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其独具特色的彝家风情吸引了市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腰包变鼓了,日子变好了,心情顺畅了……现在的阿署达村,农闲时,村民们总喜欢围着火把,欢快地打跳。
老村长的致富经
2008年1月1日,老村长家大院农家乐开张,这是阿署达村第一家农家乐。
起家才在阿署达村当了11年的村长,2001年退位。“在土里刨钱的日子太苦了。”谈及开办农家乐的原因,他感叹道。在开农家乐之前,起家才一家人靠种红苕、玉米、稻子为生。收成最好时,一年也就收入万把块钱。
2008年,他的老村长家大院开张时,只可接待6桌客人。才创业,起家才的心里也是直打鼓,心里打算还是“以种养殖为主,农家乐开亏了的话就拿种养殖挣的钱补起”。没想到年终一结算,虽然没怎么盈利,但也保住了本。这让起家才的心放宽了,准备扩大规模。
现在,老村长家大院已经成为阿署达村农家乐的一个模板。原来那个只能摆6张小餐桌的狭小房子变成能接待四五十桌的三层楼农家小院,建起了产供销一条龙服务模式。半山上办有养殖场,农家乐的鸡鸭猪、蔬菜等全是自己种,调味料很多都是上山采摘的。2010年,他们家纯收入有20多万元,并买了一辆面包车,用来接送客人。
谈到村子里这些年的变化,起家才感触最深的是“经济发展了”。他还清晰地记得,在1990年之前,村里是简易的便道,车过后灰尘漫天,房子也大部分是茅草房。2000年以后,村里的面貌发生显著变化。这变化让这位老村长“很满意”。
在起家才的带动下,许多邻居也开始开办农家乐。到现在,阿署达村共有14家农家乐。
红火的旅游业
碧波荡漾的天寿湖,风格独特的重阳塔,铺设了大型太阳图案的火把节庆典广场,壮观的浮雕“图腾柱”……在阿署达村,一栋栋独特的建筑散发着浓郁的彝家风情。
近年来,银江镇根据“近郊乡村旅游业”的定位,数次邀请相关专家对村里的建设和发展进行科学规划。2008年,邀请成都来也旅游策划管理有限责任公司制作了“阿署达乡村休闲度假旅游区总体规划”,确定了在村里划分中心服务区、养生度假区等五个片区;2009年2月,邀请四川城镇规划设计研究院有限公司制作了“攀枝花阿署达旅游总体规划”,确定了功能分区;2009年8月,邀请海口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制作了“阿署达旅游小镇规划”,含民居、管网、道路水系等建设内容。
修路、扩建水库、美化村民农房……村里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得到完善。2010年,按照统一规划,阿署达村启动了村民集中居住区建设,一期88套,每套建筑面积188平方米的别墅式农宅已经完工,预计10月村民就可入住。
同时,镇里以新农村建设为契机,积极发展农家乐和生态观光旅游业,帮助村里开发出了砣砣肉、干生、水酸菜、油底肉等特色农家菜,通过举办激情火把节、阳光休闲节等特色节庆活动,增加了村民收入,带动了阿署达村具有民族风情的餐饮、娱乐业的发展。2010年,阿署达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20元。
新闻推荐
上世纪70年代末,当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到我的家乡——川中丘陵一个偏僻的小乡村时,21岁的三嫂就成了寡妇。三嫂是我家邻居,三嫂18岁嫁给三哥,19岁生下女儿小倩后,三哥得上一场怪病,一直卧床不起。三...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