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栏语
经过群众推荐、组织评选,“感动攀枝花十位共产党员”评选已揭晓。本报从今日起,开设“党员先锋谱”专栏,陆续推出“感动攀枝花十位共产党员”评选20名入围奖获得者的专题报道,充分反映他们在爱岗敬业、创先争优、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现中国传统美德和良好社会风尚等方面的先进事迹,以及在各行各业推动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所作出的突出贡献,以激发广大党员和全市人民为实现“十二五”目标而努力奋斗的热情。敬请关注。
□实习生 董彦
“你最好与家人商量一下,到医院住一个星期调理调理。”8月8日,市妇幼保健院围保科主任张方芳对一名年轻孕妇说。
48岁的张方芳在市妇幼保健院工作27年了。在这27年中,有多少可爱的小生命在她手中呱呱坠地,有多少命悬一线的产妇在她手中转危为安,又有多少受病痛折磨的女性经她治疗而重获幸福,张方芳已记不清楚了。但她始终抱着一个信条:救死扶伤是白衣战士的天职,又是一名医务工作者的道义。
行医为民彰显大爱
高中毕业,张方芳考入市卫生学校。1984年毕业后成为市妇幼保健院的一名妇产科医生,2003年到新成立的围产科,专门从事孕期保健工作。
“不仅要有为民之心,更要有为民的本领。”从医27年,张方芳熟练掌握了妇产学科各种手术操作技术,对急危重症有较强的识别和处理能力,多次成功主持和参与产科危重症的治疗和抢救。
张方芳深知,妇产科是“高风险的科室”,经常是涉及到两条人命,稍有差错就会酿成严重后果。为了提高自己的医疗水平,她多次到外地学习,并订阅各种医学杂志,购买相关书籍,孜孜不倦地“充电”。多年来,她积累的笔记装订成册后摞起来比她的办公桌还高。在为自己“充电”的同时,张方芳紧盯国内外最先进的医学发展动态,积极引进新技术、新项目,妇女保健、胎儿电子监护等多项技术为攀枝花市首创。
此外,张方芳还要负责对区县妇幼保健院进行临床指导和教学任务,并对孕产妇死亡进行调查等工作。她说,现在城里人孕期保健意识强,而农村和城乡结合部的外来务工人员中孕期保健意识较差,导致孕产妇死亡的事时有发生。
2005年,仁和区布德镇有一位高危孕产妇不愿到医院检查、生产,情况很危险,请求市妇幼保健院支援。得知此事后,张方芳立即赶到布德镇傈僳族妇女兰付坤家。兰付坤是一位身高只有1.4米左右的孕妇,而且重度贫血。家里一贫如洗,既没有床也没有电灯,她们最后只好找了几块木板拼成工作台,点上松明子给兰付坤作了产前检查。检查结果不容乐观,在家中生产十分危险。
张方芳一行决定将兰付坤接到仁和区妇幼保健院生产,并对兰付坤实施贫困救助,免除她的住院费。在区妇幼保健院住了一个星期,兰付坤产下了一个重4斤左右的男婴。张医生回到科室,又发动科室医务人员为兰付坤捐款捐物,并前去看望,让兰付坤一家十分感动。
甘愿奉献无怨无悔
张方芳担任主任期间,她的办公室旁边就放着一张床,办公室就是她另一个家。长年累月的加班加点,长年累月的以院为家,使得与家人共享天伦变成了一种奢望。张方芳曾和同事聊天时说,她最愧对儿子和丈夫,还有自己的婆婆,记得那年婆婆身患重病,丈夫也工作忙,而自己正要出差到外地学习。婆婆没有让自己留下来照顾,而是让自己出去学习,婆婆的一句话让自己很感动:“多出去学习学习,多为患者带来福音,患者的生命就掌握在你的手中。”听了婆婆的话,让张方芳流下了泪,带着婆婆的嘱托踏上了学习之路。
凡是来过保健院的市民,只要和张方芳接触过,都会对她和蔼可亲的态度、精湛的专业技术、执着的精神赞不绝口。张方芳一向视病人为亲人,无论病人的身份如何,她都一视同仁。更多的时候,她不像是一位医生,而更像是一位慈祥的长辈;对家庭经济困难的病人,她经常慷慨解囊,为病人买饭送汤,设计既见效又省钱的治疗方案。有一次,医院安排她到外地出差,为让她多休息一会儿,特安排早上8点钟到她家接她,谁知那天凌晨她接到一位产妇电话,想请她接生,她二话没说,踏着夜色赶回医院手术,一直忙到7点多钟才赶回家吃早餐。
正是这种平易近人、以心换心的作风,使张方芳赢得了同事的信任,大家把她当作知心人、亲人来看待,工作上、生活中有什么问题都乐于和她谈心。张方芳在后辈们的心里,不但是主任、医师,还是大家心里可敬可亲的贴心人、引路人。
新闻推荐
本报讯(段惠萍记者尹迪)记者获悉,8月5日,攀钢集团矿业有限公司与四川省地矿局106地质队,就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攀枝花矿区勘查项目合同举行了签字仪式,标志着四川省攀西钒钛磁铁矿整装勘查工作迈入...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