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兴全
2010年8月,我被组织选派到东区银江镇阿署达村任党支部副书记。工作一年来,我扎根基层、服务基层,实实在在为当地群众办实事、办好事。
追根溯源,要发展就要先转变观念
阿署达村距攀枝花市中心仅5公里,距火车站20公里,交通便捷。虽然拥有较好的自然环境和地理优势,但该村始终发展不快,村民生活水平难以提高。通过认真思考、仔细琢磨,我发现其根源在于当地村民思想保守、安于现状、存在“等靠要”的思想。为此,我以抓好村干部队伍建设为着力点,积极协调原单位制定出长期帮扶计划,通过提供人力、财力、智力等支持,积极引导村民转变观念。随后,我先后组织30多名党员、致富带头人、村干部、村民代表分别到江苏华西村、藤头村,成都三圣乡,楚雄彝人古寨,西昌小渔村等地进行考察,让村民学习发展旅游的宝贵经验。同时,我还积极协调市委组织部远程教育中心,指导阿署达村远程教育站点开展工作,为村民及时了解政策法规、学习新知识、更新观念提供了平台。2010年,该村远程教育站点成功创建为省级“百千万示范站点”。
如今,阿署达村的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全村有900多人外出务工,占全村劳动力的80%;村“两委”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发展定位,确定了打造“城市近郊休闲旅游聚集地”的发展目标;村里办起了7个农家乐,今年又有10户村民提交了办农家乐申请;在农家乐的带动下,运输业得到快速发展,村容村貌有了明显改观,村民自觉养成了良好的生活卫生习惯。2010年,全村累计接待游客25万余人次,实现旅游收入1500余万元,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7270元,连续四年人均收入增长超500元,创历史新高。
真情实意,为村民办实事办好事
在下派挂职期间,我积极想方法、出点子,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真心、真情、真意为群众办实事,受到群众的一致好评。
村里有条便道是学生平常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但每逢下雨天,这条便道就成了烂泥路,学生经常会摔倒在一旁的沟渠、水田中。为消除这一隐患,我积极协调原单位发动干部职工捐资修建了1500米的石板路,解决了400多名村民和50多名学生的出行难问题。为打造阿署达自己的品牌,我积极协调工商部门,帮助查阅资料、申请注册,争取到50000元的帮扶资金,帮助村民成立了大丰收果品销售农村专业合作社,极大地鼓舞了村民脱贫致富的信心。
在平时的帮扶工作中,我始终坚持扶贫与扶志相结合、“输血”与“造血”相结合,协调相关部门到阿署达村开办“农民业余培训学校”,进行芒果种植技术免费培训等,提升当地发展经济的“造血”功能。截至目前,共开展免费技能培训和专题培训8期,培训村民近600人次。
发挥优势,激发基层党组织活力
我担任阿署达村党支部副书记以来,重点做好抓班子带队伍、培养致富带头人等方面的工作。指导阿署达村搞好换届选举工作,深入宣传换届选举政策、程序和方法,通过层层推荐、公推直选,选出了村民信任的、全区最年轻的村党支部书记。立足于为村民提供高效、便捷的服务,我提出升级打造阿署达村村级便民服务中心,这项工作目前已成为全市“挂包帮”工作的示范工程。
2011年,阿署达村被确定为市级“挂包帮”活动示范点打造对象后,我积极统筹人力、物力、财力等资源,在充分调研并征求银江镇及阿署达村村民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以“建强一个领导班子、制定一个发展规划、实施一批惠农项目、打造一批特色产业、培育一批致富带头人、实现一个根本变化”为主要内容的“六个一”打造思路和以“城市近郊休闲旅游度假示范村”为重点的亮点打造方案,将示范点打造细化为6大项19个小项,为示范点打造工作指明了方向,奠定了基础。目前,通过市、区两级挂包帮部门共同推进,示范点打造工作已取得阶段性成效。
(作者单位:市委组织部)
新闻推荐
9月12日,攀枝花阳光明媚,大街小巷洋溢着节日的气息。65岁的原市某建筑公司退休职工李铁成在家人的陪伴下前往攀枝花开发建设纪念园参观。退休后,李铁成和爱人迁至成都居住,离开攀枝花已有五...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