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徐铭 林莲
9月23日,市第九次党代会确立了建设幸福攀枝花的宏伟目标。
10月10日,攀枝花市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进入正式调查阶段,一系列深入基层的数据采集工作全面铺开。
有人问,一组调查数据怎么能体现攀枝花人的幸福需求?抽象的数字模型如何反映攀枝花人的心理愿望?幸福指数研究究竟有什么用?记者日前就攀枝花市正在进行的“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作了初探。
★将抽象的概念具象化
“竞争压力越来越大,收入却增长得很慢,这一点降低了我的幸福指数。”“结婚两年了,还没有能力买房子,这对我的幸福感影响很大。”今年8月6日,在西区梨树坪社区居民委员会,30多名居民围坐在一起,向调查人员“晒”起自己的幸福观。当天,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预调研活动在全市三区两县同时启动。
“原以为幸福指数调查是个麻烦的东西,原来就是大家坐在一起聊家常。”社区居民张万青道出了自己对幸福指数调查的理解。
事实上,幸福指数调查远不像张万青想得那样简单。
2011年7月28日,由攀枝花学院、国家统计局攀枝花调查队、市委宣传部、市科技战略研究所共同承担的《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社科课题进入实施阶段,经过前期相关准备,承担本次研究的课题组制定了相关研究方案。
根据方案制定的研究步骤:2011年8月,在全市范围内开展预调研工作;10月10日到29日,开展正式调查,并抽取3000份调查样本;11、12月,对调查问卷进行汇总、分析;12月底形成最终调查报告,并将主要结论向社会公布。
“为了增强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可信度,课题组通过开展预调研,确定了调查对象、调查问卷内容,为开展正式调查研究奠定了基础。”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介绍,在今年8月开展的预调研工作中,课题组分成5个小组,分赴三区两县的社区及居民家中,开展幸福观问卷调查。接受调查的市民需从收入、社会保障、住房条件、食品安全、公共设施等30多个选项中,选出影响幸福的10个因素并按重要性排序。根据预调研工作收集到了300个样本,课题组统计筛选出了影响市民幸福感的前15个因素,并依此设计出正式调查问卷。
“幸福原本是对心理状态的一种描述,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借助科学的研究方法,便可以将概念具体化、数字化。这样的研究将为建设幸福攀枝花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攀枝花市一位长期从事社会科学领域研究的专家这样解释幸福指数调查。
★幸不幸福大家说了算
幸福指数的概念最早由20世纪5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诺贝尔奖得主萨谬尔森提出。最早使“幸福指数”这一概念量化成为指标体系的是南亚国家不丹。
上世纪70年代,不丹国王提出了国民幸福总值(GNF)概念,认为国家政策应该关注幸福,并以实现幸福为目标,将环保和传统文化保护置于经济发展之上,把实现大众幸福作为政府的首要目标。不丹也是当今世界上唯一用GNF(国民幸福总值)代替GDP(国民生产总值)来衡量发展成效的国家。
用通俗的话说,幸不幸福大家说了算。因此,也有人认为:幸福指数是体现老百姓幸福感的“无须调查统计的”反映,是挂在人民群众脸上“指数”。
“为了客观有效地开展问卷调查,课题组在选取调查方法上进行了深入地研究。”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向记者介绍了课题组选取调查方法的全过程。
因为每个社会阶层的幸福感和影响幸福的因素存在差异,课题组在中国社科院对居民的10大阶层分布基础上,结合攀枝花市实际,设置了不同阶层的调查对象,其中包括公务员,公企领导干部,民营企业家,个体工商户,产业工人,专业技术人员,商业服务业员工,企事业单位办事人员,农业劳动者,进城务工人员,无业、失业、半失业者。按照比例确定了每个阶层抽样调查的样本数量,并以此找到影响各个阶层幸福感的因素和关注重点,分析研究得出最终结论。
“目前,幸福指数研究预调研工作已经结束,课题组通过分析研究,设计出了符合攀枝花市实际的幸福指数指标体系和调查问卷,为进一步开展幸福指数研究找到了切入点。”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组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8月6—7日,攀枝花幸福指数调查员分赴各区(县)通过随机抽样开展预调研,期间共发放调查问卷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36份。调查结果显示,在被列入调查表的30个影响因素中,收入差距、物价、食品安全等15个因素是影响攀枝花市民幸福感的主要因素。
值得一提的是,一般人会把“收入”放在第一位,而预调研中被调查的市民大多把“收入差距”排在了“收入”之前。“收入差距”击败“收入”,被认为是影响幸福感的最主要因素。对此,课题组专家表示,这说明攀枝花市民更加注重公平,或者说攀枝花已经进入了更加注重公平的发展阶段。
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还告诉记者,攀枝花市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对影响幸福感的关注点上也有所不同,以对河谷地带、二半山区及高寒山区农村居民的调查为例,当地居民普遍对收入水平、交通状况和公共设施建设的关注度较高,而城镇居民则对社会治安和环境状况关注度较高。
从本月10日起,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正式调查工作已在全市范围内展开。随着调查工作的不断深入,课题组将收集到大量翔实有效的调查问卷,通过分析研究将为幸福攀枝花的建设提供更多的科学参考。
★被调查者对建设幸福攀枝花充满信心
10月10日至29日,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正式调查将在全市范围内展开。
18日,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组传来消息,截至目前,课题组已安排调查员深入到全市企业、学校、医院、村组等18个调查点开展了问卷调查,共收回调查问卷1600份。
谢振勇是攀钢集团公司的一名普通职工,他有幸成为了一名抽样调查对象。在接受调查询问时,谢振勇对记者谈起了他的幸福观:“幸福就是身心愉悦,对未来有信心,家庭关系和睦。”
家住炳草岗的市民李先生在拿到调查问卷后,仔仔细细看了一遍。当他看到“实现幸福攀枝花是否有信心?”这一问题时,李先生毫不犹豫地在“是”的答案下面划上了勾。“身为一名攀枝花人,应当为城市的发展担当起责任。大家一起努力,幸福攀枝花一定能够实现。”
参与调查的市民大都表现出积极的态度。经过对部分调查问卷进行初步分析研究,课题组得到一些调查结果。
“对于调查问卷中涉及到的‘幸福攀枝花建设需要解决哪些方面的问题\’,市民纷纷给出了建议。”课题组成员龙云飞告诉记者,针对上述问题,城镇居民认为需要提高收入水平、缩小贫富差距、加大教育投入力度、改善环境卫生,而农村居民则认为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供水、供电、交通等方面的状况更为重要。
在对“实现幸福攀枝花是否有信心”一题中,大部分被调查者的选项是有信心。课题组专家认为,近年来,攀枝花经济社会发展加速,社会保障制度逐渐完善,基础设施、城乡环境得到了较大改善,这些应该是市民对实现幸福攀枝花充满信心的主要原因。
★为建设幸福攀枝花提供科学依据
自攀枝花提升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进入正式调查阶段,记者跟随课题组进行了多次采访。在调查现场,调查人员总是认真细致进行提问;在课题组,专家和工作人员需要对大量问卷进行整理、分析、研究。
虽然对大多数普通市民而言,此次研究的最终结论只会是一组组抽象的数字或一段段枯燥的文字,但这些经过研究得出的数字和文字,将为建设幸福攀枝花提供大量的参考依据。
日前,市委副书记赵辉在听取了关于《提升攀枝花市民幸福指数研究》课题开展情况的汇报时指出,幸福指数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核心精神和构建和谐社会的新发展理念,课题组要高度重视,精心组织;调研人员要坚持走到群众中去,准确收集数据;要对市民的幸福指数现状进行认真研究分析,探讨提高幸福指数的举措,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为建设经济繁荣、环境优美、生活舒适、社会文明的幸福攀枝花提供科学参考。
“幸福指数的研究不应仅停留在纸上,应当将研究成果转变为助推幸福攀枝花建设,切实可行的对策建议。”课题组有关负责人表示,下一步,课题组将在继续做好问卷调查的同时,对前期调查样本进行整理。待11月份问卷汇总后,组织专家对调查样本进行全面深入的分析研究。到今年12月份,课题组将依据问卷调查收集到的数据信息梳理出翔实的调查报告,并提出提高市民幸福指数的对策,以此为建设幸福攀枝花提供科学参考。同时,计划从明年起每年定期评估市民幸福指数,并在消费者协会、法院、政务服务中心等机构设立“幸福观察哨”,及时动态反映市民的幸福状况。
(本版图片均为资料图片)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李云飞)10月20日,攀枝花市主要职业危害防治研究工作推进会召开。记者从会上获悉,2001年至今,攀枝花市职业病发病人数为1098人,死亡232人,患者医疗费用达8700余万元。据悉,为掌握主要职业病危...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