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张荣裴
“小卫,像这样的三角梅要把中间的心摘掉,长出来的花形状才好看。”10月18日,在机场路口的绿化带上,养护人员杨素芬耐心地为青年志愿者卫廷富示范花木的修剪技巧。
当天,攀枝花学院的5名青年志愿者走出课堂,体验绿化养护,学习养护“绿色长廊”的知识。
“细枝、交叉枝、病枝、干枝都要剪掉。”做了10余年绿化养护工作的杨素芬俨然一副专家的模样。在她手中,粗大的枝剪显得特别“听话”。日常工作中,杨素芬和同事们要及时对绿化带、绿篱、绿地内的植物进行整形和修剪,清理绿地中的枯死枝和垃圾,铲除杂草,保证绿化植物的正常生长,使公路沿线绿色常在。
“三角梅原来还有刺的呀。”听完讲述的志愿者跃跃欲试,但刚动手,志愿者卫廷富的手便被刺破了。对此,杨素芬早已习以为常:“干久了便习惯了。”这时,大家才发现,她右手手臂有很多被刺划伤的痕迹。
“要像理发一样,先想好造型,树的修剪要从上到下,把它整体修剪为一个圆形。”不到一分钟,养护人员付豪已把绿化带中的一株小树修剪得有模有样。接过“师傅”手中的平剪,志愿者林枳彤却无从下手,害怕自己把树剪缺了。
“没关系,大胆剪,熟能生巧。刚开始,我们也经过了一些培训,但更多的东西是自己在工作中慢慢摸索出来的。”付豪介绍。
如果说手工修剪考验的是志愿者的技术和耐心,那么用机器修剪对志愿者来说,则完全是一项体力活了。“沉,而且感觉手臂都被震麻了。”拿着绿篱修剪机试验了2分钟后的卫廷富说道。
当天,在养护人员的指导下,志愿者们体验了绿化养护的多个流程:修剪枝条—花木移栽—浇水—喷洒农药。
整个流程下来,最初兴奋不已的林枳彤已变得有些疲惫。“城市的美丽背后原来有这么多园林工人的辛勤努力,他们不仅需要技术,更需要的是耐心和坚持。”
“今天是第一次学习这些,以前觉得挺简单的,没想到里面有这么多学问。”卫廷富的手臂已有多处被划伤。
公路两侧挺拔的乔木、鲜艳的花卉、别致的灌木,都经过了养护人员的精雕细琢,都凝聚了养护人员的辛勤劳动和汗水。杨素芬和和她的同事们,是“绿色长廊”的“雕刻师”,是我们美丽城市的创造者。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杨荟琳实习生董彦上个世纪90年代初,浦东新区的建设再造了一个新上海;5年前,滨海新区启动,让发展中的天津展翅高飞。全省次级综合交通枢纽和物流节点城市、百万人口特大城市、攀西钒钛产业...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