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评论员
市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未来5年全市工作的主要目标,其最终目的是建设幸福攀枝花。市委九届一次全会后,市委书记赵爱明在接受《攀枝花日报》记者专访时强调,“幸福”源自共同奋斗,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没有“旁观者”。
建设幸福攀枝花的主体是全体攀枝花人。何谓“幸福”?《辞海》释义有三,一曰祈望得福;二曰心情舒畅的境遇和生活;三曰生活、境遇等称心如意。联系上述三种解释不难看出,“幸福”的起点和终点均离不开一个个具体的人。由此可知,期望收获幸福是每一个攀枝花人的共同愿望。同理,幸福攀枝花的建设是生活在这座城市中的每一个人应当肩负起的责任。
建设幸福攀枝花,需要各级党政部门学习贯彻好党代会精神,落实好党代会的战略部署,组织、动员全市人民共同履行责任和义务。只有凝聚全社会的力量,让每一个攀枝花人懂得并感觉到“利益攸关”,让“旁观者”真正进入到“主人翁”的角色,我们的事业才会顺利前行。我们要营造浓烈氛围,在困难和挑战面前,树立舍我其谁的态度,义不容辞、责无旁贷地投身到幸福攀枝花的建设中。每一个人肩担责任,便会多一些思考,多一份用心;那些“关我什么事”的错误观念,才会转变为“我管什么事”的积极思考和有效行动。
众手浇开幸福花,需要继承和发扬攀枝花精神。纵观历史,人类社会的每一次发展进步,其背后都有强大的精神动力为支撑。攀枝花精神的内涵无不蕴藏着把握机遇,解决困难,应对挑战的真理,由历史积淀汇聚而成。回首往昔,我们创造的骄人业绩,是在攀枝花精神的引领下,由全市人民共同奋斗实现的。今天,我们在建设幸福之城时,继续传承和发扬攀枝花精神,并将这笔精神财富转化为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和强大精神支柱尤为重要。
当然,通向幸福攀枝花的道路不会一帆风顺,改革发展还面临难题。要寻求突破,解决难题不是一朝一夕之事,也非少数社会精英个人能力所能为,美好未来需要全市人民共同创造。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日本战后复苏的例子至今仍是许多国家效仿的典型,其成功的关键就在于国民对社会发展的主动参与。滴水成海,棵木成林,只有当每个人都尽可能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城市才能向着美好的未来发展。
众手浇开幸福花,不能违背事物发展规律,要实干更要巧干。要始终遵循理念当先、创新为赢的发展思路。市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建设幸福攀枝花,要深刻认识不断变化的发展形势;要牢固树立与时俱进的发展理念;要紧紧抓住自身发展的阶段性特征;要精心谋划加快发展的新思路。
理念当先,就是要打破画地为牢的思维方式,切不可固步自封,做井底之蛙。随着一系列科技成果的推广,自然条件给攀枝花设置的信息屏障将逐步被打破。为此,我们要更加善于总结成功经验,更快地融入到外界信息网中,尽可能汲取前沿理念,用以指导实践,促进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创新为赢,就要走在时代前列,一刻也不能停止创新,方能在当今强手林立中抢占一席之地。在最近一期的《第一财经周刊》杂志中,文章《金字招牌》对当今在中国市场的30个前沿公司人品牌进行了调查分析,得出最终结论:“不论是颠覆一个行业,还是打败对手,创新能力是关键。这是商业世界里的基本原则,也是公司人品牌调查最重要的结论。”这个基本原则,同样适用于城市发展。因为,我们绝对不相信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城市能够铸就辉煌的未来,能够让其中的个体触摸到幸福。
众人拾柴火焰高。让我们点燃激情,共同拥抱幸福!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南桢10月9日,炳草岗街道望江社区某单位单身楼里,39岁的罗建东虚弱地靠在床头。这个10多平方米的房间显得很拥挤,房间里摆放着一张大床、一个衣柜、一张三人坐沙发和一个电视柜,...
攀枝花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攀枝花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