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潇
“建设新型城镇化,不能停留在形象工程上,不是简单地造楼盖房,要做到生态环境优先、文化软实力提升。”“改善人居环境,提高居民生活水平,是大家的期待。”……加快新型城镇化建设,持续改善人居环境,不断提升文化软实力,成为代表、委员热议话题之一。市两会期间,记者就此采访了部分基层干部群众和代表、委员。
坚持与生态建设相呼应
【市民期盼】
朱建玲(炳草岗街道二街坊社区居民):随着城镇化水平的提升,人居生活环境的改善,老百姓也共享了这一改革发展成果。这几年,攀枝花的城乡面貌变化很大,变得越来越漂亮了,尤其是实施“五创联动”,打造花城景观和实施沿江景观打造项目后,让我们呼吸到了更多的新鲜空气。但与此同时,面对环境污染日益加剧、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重视自然环境保护,给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留下更多的修复空间,给农业留下更多良田,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园。
希望政府能打造更多生态、公益活动空间,让攀枝花成为宜居宜业宜游的幸福家园。
【代表建议】
朱光华(市人大代表):攀枝花必须千方百计促进城市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城市公共服务向农村覆盖、城市现代文明向农村辐射,坚持与生态建设相呼应、相融合;强化城市和区域生态规划,合理布局,推进生产高效循环、生活幸福低碳、生态绿色和谐的可持续发展,推动城乡共同富裕奔小康。与此同时,要加大特色小城镇建设,小城镇建设与旅游发展有机结合,是对省委、省政府多点多极支撑发展战略的细化和落实,对于探索城乡统筹协调发展、促进农民就地就近就业,增加农民收入具有积极和重大的意义。
陈林(市人大代表):攀枝花正大力推进全国著名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建设,生态环境的改善尤为重要,良好的人居环境是城镇化发展的必由之路,只有把生态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才能保持经济持续健康发展,才能保障民生,才能在全省率先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能实现绿色发展。
文化软实力是核心竞争力
【基层干部愿景】
王义云:(西区清香坪街道路南社区居委会主任):今年春节期间,攀枝花市开展“我们的中国梦”文化进万家活动,其中,在西区就开展了腰鼓、川剧、京剧、铜管乐队等丰富多彩的文化表演,营造了浓厚的节日氛围,也让老百姓感受到了文化带来的快乐。希望政府能为群众搭建更多的文化平台,让老百姓参与文化、享受文化生活。
路面干净了,街道整洁了,城市漂亮了,市民的素质提高了,这是文明城市创建给攀枝花带来的新气象,我希望这种新气象能够一直保持下去,不断完善文明城市创建的常态化机制。
【委员建议】
陶元竹(市政协委员):从新型城镇化本质要求来看,未来的城市是要有较高品质的宜居城市。文化作为城市的内在精神,如果失去或者贫乏,那么这个城市就不会有久远的生命力,不会有引人注目的吸引力,更不会成为适宜人居的城市。良好的城市形象是除了先进的设施、完备的功能、优美的环境外,更多的应具有精彩独特、内外兼具的文化特质与魅力。一个城市的良好文化形象一旦形成,就会成为该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攀枝花有浓厚的文化底蕴,有工业文化、三线文化,应该把这些文化充分挖掘出来,并打响品牌,起到对外宣传、扩大影响的良好作用。攀枝花三线建设博物馆等公共文化服务设施,就是提升攀枝花市软实力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要大力扶持文化产业,设立文化产业投资基金。
吴寒松(市政协委员):文明,是一个城市的闪亮名片,也是一个城市软实力的体现。如今,攀枝花已经创建成为四川省文明城市,文明城市创建不是为了创建而创建,应该是为了我们整个的经济社会发展而创建,需要发扬下去。同时,我们应该大力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发挥道德讲堂的作用,提高市民的综合素质。文明城市创建要始终坚持全民参与为前提,创建为民为目的,这是基础,也是关键,所以我们要充分依靠群众,充分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将人民群众的力量作为推进创建文明城市工作的恒久动力。
新闻推荐
创建国家级森林城市对于攀枝花市改善人居环境,打造生态宜居阳光花城,发展现代林业,促进农民增收,促进经济社会健康可持续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为推动此项工作,特进行了调研,并建议抓好四方面工作。一...
攀枝花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攀枝花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