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舒晓瑜/文 陈兵/图
“人称见字如面,学书理所当然。看笔冢墨池,更兼蕉叶沙滩。苦练,苦练,学得骨柳筋颜。”
这首《如梦令》的填词人,是来自紫荆山社区的花甲老人易纯根,作词时他还是个20出头的小伙子。这首词不只是他当年一时兴起的得意之作,词中所写的苦练书法,也是他四十多年以来,一直在努力实践之事。敢问除了本职工作,还有什么事能让一个人几十年从不停歇?易纯根老人对书法究竟有多深的感情,才得以如此长久地坚持?
常年练习书法,让易纯根举止温文尔雅。朋友们都说,他虽是煤矿工人出身,但由内而外都散发着一股翰墨书香气息,更像是古代书生。笔墨纸砚摆定,易纯根气定神闲,抬手挥笔,一笔一划既纯熟又干练。美字墨香让观赏之人赞叹不已。
痴迷书法数十载
“能与书法结缘,得益于家里有一个好的书法练习环境。”易纯根的父亲、叔叔虽然都是农民,但他们却也是十足的书法迷。“当年条件不怎么好,没有钱买纸笔,叔叔常常是拿着小棍子,蘸着泥巴水,在地上、烂纸壳上写字。”回忆起当年父辈们练字时的情形,易纯根很是动容。正是他们在如此困难艰辛的情况下依然坚持练字的精神,触动了年少的易纯根,引他走上了习练书法之路。
下决心把字练好,则是因为易纯根叔叔的一句话。当时,18岁的易纯根写了一幅字,叔叔看了,大为生气,说:“都上高中了,字还写得那么差!”这句话深深地印在了易纯根的心里,从那时起,易纯根痛下决心,一定要把字练好,让叔叔对他刮目相看。
练字先从一笔一划练起,打好基础,再练出风格。从精练一家,到涉猎多家,从魏晋时的王羲之,唐朝的颜真卿、柳公权,宋朝的书法四大家,一直到近代的谭延闿,易纯根也不知临摹过多少名家名帖。他只知道,自己早在这一次次临摹、一张张书写的过程中,悄然爱上了书法。
爱到何种程度呢?按易纯根自己的话来说:“怕是只有‘痴迷\’二字可以诠释了。”像《颜勤礼碑》《东方朔画赞碑》《兰亭集序》等书法名篇,每一篇他都临摹几十遍。易纯根说,刚退休时,他练字练得最为疯狂。平均每十天他就能写完一刀纸。而一刀纸是一百张。易纯根笑着说:“常常写到兴头上,却发现纸墨用完了。那段时间在纸墨上可花了不少钱。”一天下来,易纯根若是没时间动笔写字,他也会趁走路、吃饭的时间“拿手比划比划”,不这样“意思”一下,心里面就会直痒痒。数十年如一日,易纯根对书法就是如此痴迷。
一字一句总关情
书法陪伴着易纯根从少年一直走到了老年,并且在他的人生中留下了很多回忆。
早在上中学时,每逢春节,易纯根都会去镇上摆摊写春联。一副春联卖2、3毛钱,摆上一天,能得二三十块钱呢。在大米才六七分钱一斤的年代,这笔钱可谓是补贴家用的“巨款”了。说起这段往事时,易纯根开心地笑了,眼神里闪烁着光彩。透过他的眼神,仿佛能看到当年那个拿着自己赚的钱,买上好肉好菜,欢快走在回家路上的少年。
参加工作之后,易纯根在春节更是忙碌不已。很多亲朋好友和同事,都来找易纯根写春联,而他也是来者不拒,写得不亦乐乎。他说:“别人来找我写,那是瞧得起我的字,我高兴都来不及。”过一次春节,易纯根得花个把星期的时间,写上几百副春联。看到同事家、单位里贴着自己写的春联,他打心眼里感到满足。
与古代相比,如今的书法,更多的是作为一种艺术而存在,是表情达意的一种方式和手段。易纯根说:“爱唱歌的人用歌声传情,爱跳舞的人用舞蹈表意,我爱书法,所以更喜欢挥动笔杆子,诉说心中所想。”以往全是写古今名篇,但“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也不知从何时开始,易纯根有了自己的创作。许是文学功底有了,待情之所至,文章便呼之欲出。
不久前,攀枝花喜逢第一场春雨,正在公园爬山的易纯根为此欢欣不已,当即作出一首《爬公园山偶感》:“初春喜雨降,马年开步祥。雾雾花争艳,时时草含芳。斜阳融融暖,高山阵阵苍。天助人努力,花城美无双。”回家后,易纯根便泼墨挥毫,将这首诗书写下来,成了一幅书法作品,他说:“练书法,可以消磨时光,可以陶冶情操,但它最大的优点还是在于可以用字的美感去表达所见所感之美,尽全力让这两种美完全契合,便是我最大乐趣之所在。”
易纯根常常把自己写的一首诗读与家中晚辈们听,诗中写道:“中国书法博且深,北碑南帖各有神。求得宋唐三分俏,借来魏晋一缕魂。歌楼台前观舞剑,绝壁岩边看绕藤。古今雄秀融笔底,青史留得集大成。”易纯根是在借自己的书法感悟,鼓励晚辈们去品书法之酸甜,养朴实之品性。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刘娇王建)2月25日,出席市九届人大三次会议的代表分团审查政府工作报告和计划、预算报告,并酝酿市九届人大常委会委员候选人人选。从去年取得的成绩到谋划今年工作,从经济发展到民生改...
攀枝花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攀枝花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