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尚国文/图
这里实在偏远,为了见沙老师,从仁和街上出发,穿西区、大宝鼎、太平矿,我们驾车走了近两个小时。其中过太平中小学后的很长一段山路尘土飞扬,车子必须开着雨刮器才能前行。
先锋,海拔2500多米。先锋山腰上6.7平方公里的地区,居住着300多彝族同胞,这里的孩子上学,只能到太平中小学先锋教学点。沙正友,是这个教学点的教师,一个43岁的彝族汉子。从1990年7月参加工作,他22年来一直坚守在这里。彝族同胞心目中,大山是母亲,雄鹰则是神灵。沙正友老师,就是先锋山上一只神圣的雄鹰。因为只有大山上的雄鹰,才有这样坚韧的翅膀和奉献的品格,带给大家知识和文明。
为师缘分,二十二年的坚守
先锋教学点始建于1964年,创办者是彝族老师陈友文。1990年,陈友文已到退休年龄,急需找一个懂彝语的人来接班。因为先锋山上的孩子全是彝族,他们刚上学时听不懂汉语,所以这里的老师必须会“双语教学”(彝语、汉语)。高中毕业的沙正友,应邀从盐边县高坪乡来到了先锋教学点代课。
1996年9月,陈友文老师退休后,沙正友成了先锋教学点唯一能进行双语教学的教师。1998年,沙正友通过自己的努力,考上攀枝花市师范学校民师班,取得了中等师范文凭,同时也被转为公办教师。就这样,沙正友在先锋山上安了家,扎下了根。
上世纪九十年代初,先锋是一个不通路、不通电、不通电话的“三不通”地方,学校就在一片松林里,沙正友用松明火把照明教了三年多的书。
学生的学习用品、书本和自己的生活用品全靠肩扛马驮。到中心校开会有30多公里山路,来回要走两天的路程,他渴了就饮山泉,饿了就吃干粮充饥,有几回遇到山洪泥石流险些丧命。因山里缺医少药,他生病了仍坚持上课,几次病倒在讲台上。
后来,在村组和政府的努力下,路通了,电通了,手机信号也有了,但这里的确太偏远了,调来的老师没有一个能坚持下来,安排的师范专业“定向生”、“委培生”也从未露过面。学校领导几次想照顾他,调他到条件好的学校,都被他一一谢绝了。我们追问他原因,他拉着我们,指着一群正对我们张望的彝族孩子说:“是他们的眼神,是这里同胞对我的期盼,让我留了下来。作为一个彝族人,连我都不留下,谁留下来?”这句质朴的话,就是他二十二年坚守的原因。
以校为家,夫妻甘守清贫
沙正友没有自己的房子,一家人就住在学校的宿舍里。沙正友的妻子没有工作,农村户口迁到当地后没有分到土地。当初作为民办教师,沙正友工资也就几十元,转为公办教师后现在工资2000元左右,每个月还能多领到150元的艰苦地区补贴。沙正友的大儿子在盐边中学读高中,小女儿在仁和读中学,都需要用钱,一家人的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学校事情太多,妻子经常被沙正友安排做义务工。家里钱实在不够用,妻子只有外出打工。没有一技之长的她,只能做六七十元一天的力气活。谈到妻子,七尺男儿的沙正友潸然泪下,他说自己愧对妻子,十多年没有给妻子买过像样的衣服、首饰,也没有带妻子出去旅游过。采访中,沙正友与妻子相拥落泪,在场的人无不为之动容。
沙正友在先锋送走了一批又一批的学生,曾几何时,他已两鬓染霜,额头被岁月无情地刻下一道道深深的皱纹。
当我们问他有什么愿望时,他憨厚地笑笑,说自己准备在这里工作到退休,最大的愿望就是这里有个接班人。
他有个计划,实在没有人来这里任教,他就准备把自己的一个儿女培养出来继承父业。为了民族教育事业,他准备献出青春献终身,献出终身献儿孙。
搏击长空,雄鹰永不停歇
上世纪九十年代,先锋没有一个初中毕业生,没有一个到太平中心校上学的女孩。沙正友来到这里后,常常走四五小时山路,一家一家进行家访,首先从家长的意识抓起,动员送小孩读书,帮助村民除陋习树新风。
在学校,他努力搞好教育教学工作,让彝族孩子用成绩说话。在他的努力下,这里的彝族同胞都把孩子送到了学校,而且没有一个辍学。
雄鹰不怕大山高。二十多年来,沙正友辛勤耕耘,默默奉献,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在二十多年的教学工作中,特别是在对彝族孩子们的双语复式班教学方面,他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为提高教学质量,他还不断提高自己的业务素质。2000年取得中等师范文凭后,2004年他又在攀枝花学院学习小学教育专业,并取得了大专文凭。
百忙之中,沙正友还积极总结教育教学经验,开展教育教学科研。2007年9月,他撰写的论文《少数民族地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点想法》获四川省第八届教师优秀作品三等奖;2009年12月,撰写的论文《少数民族地区素质教育任重道远》在《中国教学研究与参考》杂志上公开发表,并获优秀学术论文和一等奖。
一份成绩百倍努力,沙正友的教育教学成绩逐年上升,很多孩子因此得以走出大山。在他教过的学生中,有4个彝家孩子考上了大学。2009年,他被太平乡党委、政府表彰为优秀教师。今年,他又荣获四川省第九届优秀乡村教师“怡和烛光奖”。
新闻推荐
本报讯(衡心报道)9月25日,按照市委在全市大力开展“百千万.干群心连心”活动的部署,结合司法为民、争创“两个一流”和深化“警民亲”等主题活动的要求,市中级法院一行来到盐边县渔门镇部分村组寻亲...
盐边新闻,有家乡新鲜事,还有那些熟悉的乡土气息。故乡眼中的骄子,也是恋家的人。当我们为生活不得不离开盐边县而漂泊他乡,最美不过回家的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