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刚 文/图
“我们种的豌豆尖不用农药,绿色健康纯天然,口感更是没话说,根本不愁销。”3月7日,盐边县和爱彝族乡新华村蔬菜种植大户程元宝和妻子坐在豌豆地里采收豌豆尖。他告诉记者,近年来,“烂坝菜”在市区远近闻名。去年,他利用自家土地和合作社集体承包的土地,发展了13亩蔬菜种植,卖菜收入超过10万元。
专合组织
叩响菜农致富门
和爱乡新华村位于雅砻江河谷盆地,海拔约2000米,由于当地特有的低温气候,“烂坝菜”病虫害少,化肥农药用得少,蔬菜经攀西无公害农产品检测中心抽检全部合格。
2006年,和爱乡新华村的蔬菜通过国家质检认可,被授予国家级无公害蔬菜基地,并注册了“烂坝”牌商标。2007年,由当地18户种植大户自发成立的烂坝蔬菜专业合作社,开始以直销方式向市区配送蔬菜,合作社也成为了盐边县首家蔬菜农业专合组织。
“合作社的成立,目的就是要为农户提供优质的配套服务,以标准化生产、科学化管理,解决菜农的后顾之忧,解决菜农的小生产与大市场脱节问题,为农民提供产前、产中、产后服务,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和农产品竞争力,带领农户共同致富。”烂坝蔬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陈元兴说,5年时间里,合作社先后在攀枝花的湖光、九附六、西海岸、渡口桥等多家市场建立销售点,2012年,又与市区几家大型超市合作,现在“烂坝菜”已经深入到市民心里。
合作社成立之初,当地菜农种植十字花科的蔬菜较为普遍,因此,“烂坝菜”一度落下了根肿病的病根。通过合作社的不断壮大,合作社坚持“走出去,请进来”,在学习外地技术的同时,请农业专家到当地问诊把脉。如今,“烂坝菜”已发展到50个单品,经过科学的轮作,彻底断掉了这一病根。
“有了效益,菜农们的积极性也高了。到目前,合作社的成员发展到了157户,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辐射周边400余户菜农,合作社成员的收入也由原来的年均3500元增加到了现在的10050元。”陈元兴告诉记者,发展直销配送谈何容易,合作社刚刚成立的时候,市区订购“烂坝菜”的市民仅8户,而今订购“烂坝菜”的市民已经发展到了百余户,并且还在不断壮大。
打造绿色品牌
“烂坝菜”走红
2012年12月,对于烂坝蔬菜专业合作社来说是一个喜庆的月份,除了当地蔬菜的持续热销,菜豆、棒菜、莴笋三个品种获得了“绿色食品”的金字招牌,这一喜事让每个合作社成员的脸上都洋溢着灿烂的笑容。
“功夫不负有心人,绿色食品认证终于拿下来了。”回忆起申报绿色食品的经历,陈元兴告诉记者,要将蔬菜、土壤、水源等送上省里去检测,省里的专家还要亲自来地里查看、检测。虽然过程比较繁琐,但这一殊荣给每个社员都打了一剂强心针。
如今,新华乡蔬菜种植面积达1500余亩,其生产的蔬菜三分之二是生态菜,合作社每个星期都要用农产品检测仪对种植区蔬菜进行检测,合格的才能采摘上市销售。
“黄板杀虫、太阳能灭虫灯、农家肥……”说起合作社生态种植的理念,陈元兴显得非常自豪,他告诉记者,现在不光是城里人看重纯天然、原生态,就连周边菜农也开始选择食用我们的“烂坝菜”。现在每天都有二三十辆货车来村里拉菜。
制定规划
“烂坝菜”闯大市场
连日来,陈元兴和合作社里几名“元老”除了奔走市场,到田间地头查看菜农发展情况等,还会聚在一起琢磨一件大事。在陈元兴的办公室里,他将从网上收集整理的一摞资料摆在了记者面前。他说:“我们正商量在网上购买包装机,在村里建一个包装生产线。”
陈元兴说:“‘烂坝菜\’取得了今天的成绩,我们不能沾沾自喜,要继续将这一品牌做大做强,让我们的产品更规范、更符合消费者的需求。”
2013年,合作社将建一个包装生产线、打造一个50亩标准化示范基地、发展畜牧业形成循环农业、在市区建立20余个销售网络。他说,“绿色”是我们合作社的品牌,也是当地农业增效的特色,在今后的发展中,合作社将运用循环农业在“生态、绿色”上做文章,继续依托科学技术和当地特有的地理、气候条件提高“烂坝菜”的绿色品质,同时还要开拓市场,让“烂坝菜”走出攀枝花、走出四川。
新闻推荐
□岳霞张岳本报记者刘娇实习生江琪“您好!这里是攀枝花市工商局‘12315’指挥中心,请问有什么可以帮您?”每当市民拨打“12315”热线,耳畔就会传来这样温馨的声音。作为服务群众的窗口,“12315”...
盐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盐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