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江潇
“我是格萨拉土生土长的彝族人,上级派我到大湾村是有考虑的,我不能辜负组织对我的信任,一定要把大湾村脱贫致富的事情做好。”沙万全说。
2015年8月,沙万全从盐边县环保局环境监察执法大队到格萨拉乡担任驻村“第一书记”,上任的第一个月,他走家串户了解村情民意,收集最准确的第一手资料,为当地发展确定新思路。大湾村海拔在2600~2800米,面积47.5平方公里,11个村民小组,425户1837人,其中建档立卡的贫困户有146户656人。地处高寒山区的大湾村基础设施落后,产业以种植土豆、荞子为主,养殖为辅,自然灾害以及种植养殖技术欠缺带来的牲畜疫情,更让这里倍增贫困。“精准脱贫,就是要针对某一户人的实际困难对症下药,针对全村的发展困境对症下药。”沙万全说,通过实地调研走访和参加培训学习,自己摸索出了“三有”宝典,推动大湾村精准脱贫工作。
沙万全有“主人翁”的工作自觉,主动融入派驻贫困村。“驻村干部要当主人,不做客人,只有致力于建好基础设施,才能夯实贫困村长远发展基础。”沙万全充分发挥自己语言优势,在深入田间地头、走村入户,了解村情民意的基础上,把握“要想富先修路”的脱贫思路,通过各种渠道向省交通厅公路局争取村道完善工程指标11.3公里,同时,通过积极汇报、努力争取,已将大湾村18.4公里的社道路建设指标纳入了市县***基础设施建设计划。
沙万全有“领头羊”的政治自觉,聚焦主业搞扶贫开发。“驻村干部要抓发展、不搞‘花架子\’,只有致力于发展农业产业,才能实实在在帮助村民增收致富。”沙万全在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中,感受到促农增收发展产业是脱贫关键,他提出大湾村脱贫致富“一五三两”计划,即宝石片区五个村民小组大力发展种草养畜,双湖片区两个村民小组依托格萨拉景区发展彝族生态特色农家乐,新村片区两个村民小组大力发展荞麦和优质土豆,小岩口片区两个村民小组专门发展中药材种植,为大湾村的精准脱贫作了全面科学的规划。
沙万全有“机关人”的文化自觉,当好群众宣传引导员。“驻村干部要抓思想、不能‘蛮干\’,只有致力于解放群众思想,才能引导群众发挥主体作用。”沙万全注重当好党和国家政策的宣讲员,将扶贫攻坚、民政救助、医疗养老保险等惠农政策,通过通俗易懂的语言给群众说清楚、讲明白;开展感恩宣讲,引导群众改变落后的思想观念,教育群众树立感恩的思想意识,带动群众积极参与到扶贫攻坚的战斗中。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波特约通讯员陶亚克)5月19日,盐边县召开2016年禁毒工作会议,盐边县委、县政府与部分乡镇、单位签订了2016年禁毒工作目标责任书。会议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要突出职能履行、...
盐边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盐边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