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78岁的鲁家兴家住城区,是平凉市城乡建设的见证者。
如今走在车水马龙的街道,看到鳞次栉比的高楼,鲁家兴感慨良多。
“当年,我带着铺盖来到平凉城,看不到像样的建筑,人们居住的主要是平房、土坯建筑(箍窑)和窑洞。道路全是土路,没有电,没有自来水,就连繁华的船舱街也是破烂不堪,整个城很像一个大点的乡村集镇。”
当年的毛头小伙儿,如今已白发苍苍。但鲁家兴不会忘记,建国初,一群来自各地像他一样的创业者挥镐舞铲,掘土为巷,由此拉开了平凉城建设的序幕。
建国初平凉城市人口仅9万余人,快速成长中,如今在230多万人民手中诞生了一个初具规模的现代化城市,地区生产总值已经从5336万元增加到2014年的350.53亿元,城镇人口为72.12万人,是建国初的8倍。
提速:项目建设掀起城乡发展热潮
2002年,为了适应地改市后平凉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平凉市委托上海同济大学对《平凉市城市总体规划》进行了笫二轮修编,《总规》确定中心城市规划区面积250平方公里(其中城市核心区80平方公里),规划人口规模32万人。
2003年,“一线三点”工程掀起了平凉城市建设新高潮。完成桥梁、管道、道路等10个方面的工程建设,实现了平凉城建史上起点最高、规模最大、效果最为明显的跨越式发展。
2004年,平凉未来20年城市蓝图绘就,“六纵九横”工程拓宽改造了平凉城区东西南北17条道路,城区绿化3.3万平方米。新建和完善了东湖公园、三角城、宝塔路、西门坡、火车站等8处广场。
2005年,平凉市城乡基础设施建设再掀高潮,实施城镇化项目238项,实施平凉城区“两路一园八配套”,修建滨河路,改造柳湖路,东扩柳湖公园。
2006年,中心城市建设续写扩容提质“大手笔”,实施“一路一园一区六通五建”中心城市建设工程。
……
2012年,平凉城市战略布局进一步科学优化,适时提出东扩、西优、南延、北展,沿河谷川地形成中心城区、城东平凉工业园区、城西崆峒山生态旅游文化示范区“一中心两园区”的城市结构布局。这是市委、市政府基于平凉自然、历史、社会、人文特征,为实现平凉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合理利用城市土地,协调城市空间布局等做出的战略部署。有利于逐步形成人口、经济、资源和环境相协调的开发新格局,促使全市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当年集中供热面积达到100万平方米,实施了柳湖公园、新区绿地公园一期和一批重点街路绿化及景观提升工程,污水处理厂完成升级改造,312国道城区过境段改线和平定高速西出口连接线工程建成通车。
2013年,东大门改造一期、平沿路中段、双桥路泾河大桥建成通车,柳湖路东拓、双桥路北拓、纵三路延伸线、东大门改造二期等道路工程及绿地公园二期、“八沟一河”汛期隐患综合治理、雨水系统改造等加快实施。
2014年,加快“一中心两园区”建设,集中实施“六提升四配套”工程,开工建设重点项目64项,完成投资71.6亿元。东大门改造二期、柳湖路东拓、东湖路及解放路改造、平沿路及太统路、青年路建设,工业园区“一纵一横”道路、南北路泾河大桥,崆峒山生态文化旅游示范区“两桥一路”等道路工程全面完成,中心城区东西畅通、南北联通的环形物流通道框架初步形成;绿地公园续建、泾河南岸景观带提升、城区雨水系统改扩建、“八沟一河”综合治理、污水收集处理、垃圾转运站建设、人行道铺砖改造、绿化带补造提升等工程积极推进……
2015年,集中实施“十大项目”,努力实现“六大突破”,棚户区改造区域进一步扩大,平凉火车站及周边环境品质将得到提升,平凉博物馆在西区将拔地而起,龙隐寺公园、宝塔公园建成将给市民平添休闲的好去处,泾河过境段将形成山、水、城相融的生态廊道……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每年春节过后召开的第一个大型会议就是中心城市建设管理动员大会,并从市直部门抽调精兵强将参与中心城市建设……”全市上下对中心城市建设的热情,市住建部门工作人员最有体会。
空前高涨的热情下,城市建设一年一个脚印,年年扎实推进。中心城市人口由建国前的9万余人增加到29.49万人,城镇化水平由0.09%,增加到56.87%。
与平凉城市建设遥相呼应,各县区的建设也如火如荼,全速推进,修街道、盖商场、建宾馆……先后建成了泾川县北城区、崇信县西城区、灵台县城南工业开发区、庄浪县县城南扩、静宁县西展工程、华亭县西扩等综合型开发项目,同步实施了道路、供水、排水、供热、供气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城镇化建设亮点工程和典范力作遍地开花。
陕甘宁三省交汇区商贸物流中心,陇东国家级能源化工基地,西部循环经济、旱作现代农业示范区,国家生态文化旅游休闲养生城市,“丝绸之路经济带”重要节点城市,省域副中心城市——五年以后,全市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以上!
梦想的标签上,平凉正用行动来做着注解!
提级:功能完善铸造城乡发展之“基”
城市要发展,路网是“脊梁”。多年来,312国道横穿城区,给城市环境、安全管理带来了很大影响;东西出入口不畅,许多车辆摸黑进城,却找不到“回家”的路;市内断头路众多,群众呼声连连……
“路要改变,思维也要变。城市发展不能靠一条路,要四通八达,解放思想也要四通八达,靠一种思维方式难以适应发展大潮。”发展的决策思路逐步明确。
有诉求,就有改变,就有行动。于是,下功夫打通“断头路”,畅通东西出入口,构建东进西出、连接内外、畅通便捷的城市环形快车道工作在平凉大地上蔓延开来。
这是一条出入城区的必经之路,全长5709米。这段路有史以来的狭窄拥塞已荡然无存,它以双向六车道的标准,坦荡荡、平展展穿越平凉东大门,任由东来西往的车辆穿越奔驰。
那么柳湖路呢?大坑小窖、窝窝洼洼,晴时尘土飞扬,雨时泥泞陷车的旧路哪儿去了?展现在你面前的是一条笔直平坦宽畅,油光闪闪车辆轻松驰骋于其上的阳光大道。
从“全城一条路全长九里三”,到“两通两达”、“四通八达”、“一线三点”、再到“六纵九横”,平凉城市路网全长达到145.63公里,大大提升了群众的出行条件。
城市里各种配套设施的完善升级则是衡量城市现代化水平和综合服务功能的基础性标志。
公交服务提级升档。2015年5月10日起,平凉城区公交正式告别人工售票时代,进入刷卡时代,这是继去年平凉中心城市新增59辆清洁能源环保公交车之后,平凉公交史上又一件大事。王红斌老人作为一名坐公交车的常客,一直关注着平凉公交的发展。他说,近几年他欣喜地看到了平凉公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市上在财政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持续加大投入,几次筹资购置公交车,也让我们看到了市委、市政府为人民群众办实事、办好事的决心。
平凉城区冬季小锅炉分散供热引起的供热温度不均,供热质量差,投诉多,收费和经营困难重重的问题同样也让各级领导颇为担忧。
热电联产集中供热工程作为目前我国北方城市解决冬季供暖最科学、最节能、最环保的方式让平凉的决策者看到希望。
从低热效到高热效,从温度不达标到恒温供热,从污染严重到节能环保,平凉城举上下之力,基本实现了中心城区集中供热管网全覆盖。而这项提升群众生活质量的重大民生工程连同开展的城区管道燃气、污水回用示范、垃圾无害化处理、医疗废物集中处置、城区供水管网改造等重点建设项目一起,大大提高了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
值得一提的是,2014年11月,全国第三家、西北地区首个利用水泥窑协同处理城市生活垃圾项目在平凉正式投用。该项目利用垃圾气化处理技术将垃圾气化成可燃气体,通入新型干法水泥窑系统的分解炉进行彻底燃烧,灰烬用于水泥原料,整个处理过程无需将垃圾进行分类,也不会产生有害气体,出现“二次污染”,可将生活垃圾“吃干榨尽”,无“三废”排放,实现资源综合利用。
生活垃圾处理设施从一无所有到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97.39%,干净的街道卫生让平凉城“容光焕发”。
人均道路面积15.59平方米,供水普及率99.38%,燃气普及率59.37%,污水处理率66.76%……一个个数字为中心城市功能的日益提升做着生动诠释。
与此同时,治理城区“八沟一河”,清理规范各类便民市场,集中整治环境卫生,增设垃圾斗点,维修更换果皮箱,清理整顿不合规定的早市、夜市……精细化管理方式让平凉城市管理实现了提档升级。
提神:思路转变迸发城乡发展活力
变化中的平凉吸引了众多城外的人想进来,而城里的人越来越多的不想出去。
白晶晶最终还是选择留在了家乡。这个曾经一心向往大城市的80后姑娘在北京、上海、广州各个大城市辗转奔波,最终在去年回到了自己老家结婚生子,“落地生根”。
“比起大城市的快节奏和紧张感,我更喜欢这座迅速发展中的小城的惬意,这里有可以媲美大城市的现代化气息,也有大城市少有的绿色和舒适,给了我定居在这里的信心。”
城乡的快速发展使人们的现实生活变得高效和丰满的同时,也没有让他们的精神世界在高楼林立中迷失。
新建不久的绿地公园成为城市新的绿肺,这座可以称得上“高大上”的广场建在寸土寸金的市中心,已然成为人们茶余饭后休闲娱乐的首选,跳广场舞的大妈更是没等到晚饭放下碗筷,就急着去抢占最佳位置;以“左公柳”而闻名的柳湖公园则成了小孩子的乐园。这里儿童娱乐游戏设施齐全,绿树成荫,湖光碧影,在夏夜荡一舟碧波好不惬意。除此之外,南山公园,虎山公园,东湖公园,连同10余个街心公园,以及人均8.26平方米的绿地面积一起,让平凉市民尽情呼吸和放松。
夏夜的滨河风情大道上处处是锻炼的人们,他们充满自信而有活力的步伐正是当下平凉最生动的表情。
科学规划,绿色发展,一切以民生利益诉求为本——平凉各级决策者从制定发展规划到实施城市发展战略等关键问题上实现了思路的转变。
泾川县玉都镇康家村的农耕文化馆模拟陇东黄土高原农家窑洞生活的场景,成了该村开展“乡村游”的特色景点。走进高门大宅院,古色古香的四合院里散发着农家乐的饭菜香。
村民李小芬说:“美丽乡村建设,让我们这个塬上的小村成了旅游景点,游客在农耕文化馆里体验农民以前的生活,在园子里摘果、择菜,在农家乐里吃农家饭,也使我们多了一个增收门路,生活越来越有奔头了。”
2013年开始的美丽乡村建设让平凉乡村由“千村一面”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的方向迈进,如今,这个“美丽”还在继续。
2013年5月,甘肃省农村危房改造暨村庄建设现场会在平凉召开,向各市州介绍了“平凉经验”。11.7万户既具有陇东建筑文化特色,又不尽相同的危房改造房屋彻底解决了农村特困群众住房安全问题,成为美丽乡村一景,大大提振了农民生产生活的精气神。除此之外,按照国家、省市的安排部署,新型城镇化建设开始提上了各级政府的重要议事日程,重视城市、县城和小城镇建设的氛围进一步形成。中心城市集中实施的“六提升四配套”工程在规模扩张、功能完善、品质提升等方面,引领推进效果明显。六县县城和重点小城镇都能统筹各类基础设施、小区开发,包括工业(产业)园区建设,既注重量的扩张,更注重质的提升;既注重基础配套,更注重民生改善,建成了一批新区、小区和片区,一些重点小城镇也都有新起色、新变化、新作为。华亭的县城扩容和安口、策底两镇建设,庄浪的县城南扩和南湖镇建设,灵台的县城南拓与什字、朝那两镇建设,静宁的县城西展、教育园区和界石铺镇建设,崇信的县城拓展与新窑镇建设,泾川的县城北扩与玉都、高平镇建设等等……城乡面貌在不断改善的同时,聚合承载能力也在逐步增强,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发展活力。
颇为惊喜的是,从2010年开始的棚户区改造工作以美观大气设施齐全的高层住宅代替了原本拥挤脏乱的棚户区,长久以来“蜗居”在陋巷里的棚户区居民身上“如影随形”的自卑感也一扫而光,美好生活的梦想正在照进现实。目前,棚户区改造工作还在继续……
如今,当你站在南山公园玄鹤楼这个城市制高点凭栏俯瞰的时候,眼前豁然开朗,美丽的平凉城尽收眼底:整整齐齐的高楼大厦,车水马龙的十字街头,自信而有活力的人群……古城平凉又作为现代的一颗璀璨明珠,在瑰丽的陇东大地上熠熠发光。
新闻推荐
...
泾川新闻,有家乡事,有故乡情!连家乡都没有了,我们跟野人也没什么区别。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泾川县一直在这里为你守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