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桂芸是李哥庄镇李哥庄村的一位普通的农民,因一次变故,丈夫瘫痪在床,虽深知丈夫永远没有康复的可能,她依旧不离不弃悉心照顾,23年,她不仅为丈夫端屎端尿、洗衣做饭,还要照顾孩子、赚钱养家。她不是医生,却学会了为丈夫打针输液、清洗伤口、推拿按摩……她成为全家人的顶梁柱和丈夫的“私人医生”,她的事迹感动了邻里四方。
灾难降临——
“只要人活着没什么挺不过来的”
走进宋桂芸家里,收拾得井井有条、窗明几净。夫妻两人身上的衣服虽然看起来有些陈旧,却干净大方。看到笔者的到来,宋桂芸热情迎接,把她的经历一一道来。
宋桂芸回忆,在23年前的一个夏天,丈夫张丕林在帮朋友干活时不幸从架子上摔下来,脊椎11-12节彻底横断,医生告诉宋桂芸只能保住丈夫的性命,但他再也站不起来了。医生的话犹如晴天霹雳,昨日还健康的丈夫今后却只能卧病在床,这让她难以接受。但看着身边年仅11岁和13岁的两个女儿,宋桂芸擦干了眼里的泪,默默地在心里对自己说:以后自己就是一家人的天,要尽心照顾丈夫,要让孩子有个完整的家。
出院回到家中,宋桂芸用善意的谎言宽慰丈夫,告诉他只要坚持治疗就可以康复。她带着丈夫四处求医,听说哪儿有治病的良方,有康复的好办法,她便不顾一切地前去求医问药。在有一次求医过程中,丈夫无意间听到了妻子与大夫的谈话,得知自己再也站不起来的消息后,丈夫一度情绪失控,整天不吃不喝,拒绝治疗。看到自暴自弃的丈夫,宋桂芸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她安慰沮丧的丈夫:“只要人活着没什么挺不过来的。”
悉心照料——
“女人也能撑起家里的天”
清晨五点半,人们还在熟睡时,宋桂芸就得起床,开始一天的忙碌:给全家人做饭,给丈夫翻身擦洗身体,接送孩子上学,去发制品公司上班,抽空再去地里干农活。为了不让丈夫长时间保持一个姿势睡觉太累,每天晚上她都要起床2-3次为丈夫翻身按摩。说起每天的生活,宋桂芸对记者说:“我是这个家里的顶梁柱,应该撑起这个家。”
为了多赚点钱填补家用,宋桂芸经常主动要求加夜班赶制样品,有时回到家时都已深夜,第二天还得照常早起,重复一天的忙碌。常年忍受着病痛折磨的丈夫有时脾气暴躁,因为一些生活上不顺心的事,偶尔会着急上火。面对丈夫的不满和抱怨,宋桂芸从不与丈夫争执,总是默默地将辛劳和委屈埋在心底,她告诉笔者:“我理解丈夫承受着很大的痛苦,他也很不容易,作为妻子我应该尽量体谅他。”
年复一年的辛劳也让宋桂芸积劳成疾,有一次在连续几天的农忙过后,宋桂芸晕倒在地头上,邻居们把她送到医院,醒来之后,她第一反应是丈夫在家没人看管,针没打完,就要求回家了。
最大心愿——
“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由于丈夫常年卧床,糖尿病、肾萎缩、骨髓炎等并发症不断增多,需要常年打针吃药。因为行动不便,每次打针不得不让医生上门服务。为了方便照顾丈夫,同时节省家里的开支,宋桂芸决定自学基础护理技术,她利用每次医生来给丈夫打针的机会认真看,用心记,渐渐地学会了打针、输液、消毒、冲洗伤口、换尿管等护理工作。为了减轻丈夫的病痛,她还买来按摩书,自己按照书上的穴位,先给自己按,不懂的地方就找明白人请教,一来二去对按摩也开始略通一二。
由于丈夫有糖尿病,在饮食上她也竭尽所能给丈夫合理搭配,有好吃的先让给丈夫吃。
如今女儿都已成家,张丕林对生活也开始重拾信心。谈及妻子对自己的照顾,张丕林充满了愧疚和感激。“多亏了她的好脾气,要是别人早可能受不住了。”采访中,当笔者问及将来的心愿时,宋桂芸说:“不管多困难,只要他好好的,一家人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
“因为我们是一家人,相亲相爱的一家人。有缘才能相聚,有心才会珍惜。”正如歌中所唱,宋桂芸用坚持守住了这个家。(王哲)
新闻推荐
站牌往哪放 群众说了算 市交通局进村入企征求镇内公交线路设置意见
...
胶州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胶州市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