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免费就餐□李燕
【开栏语】
在服务群众的最前沿,在解决难题的第一线,一大批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对党忠诚,信念坚定,脚踏实地,一心为民,以对群众的真挚情感、务实清廉的良好形象,展现了他们的崇高品格,赢得群众的拥护。为全面展现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以来涌现的优秀村居党组织书记,引导广大党员干部以先进为榜样,自觉践行群众路线,推动教育实践活动向纵深发展,本报今起推出“扎实践行群众路线 爱村为民好支书”栏目,敬请关注。
3月29日,三里河街道办事处管理村的党员和村民代表会议通过了该村婚事俭办的规定:村成立婚庆服务小组,为办婚事的村民提供3辆轿车迎亲,一辆大巴车接送客人,并提供拱门、音乐和鼓乐队,但是所有服务人员不准收取当事人任何财物。如此一来,村民再也不用为办婚事铺张浪费讲排场而伤脑筋了。这是该村继《文明丧葬规定》之后的第33项村民自治规定。
“大事村民说了算。”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元征告诉笔者:“我们能做的就是相信群众,依靠群众,放手发动群众,让群众参与村庄的一切事务。”实践证明,刘元征的思路是对的,2002年,这个村集体收入仅5.6万元,到2013年达到3500万元,增长620多倍;2002年,村固定资产不足10万元,到2013年达到4.5亿元,增长4500多倍;2002年,村民人均纯收入不足3000元,到2013年达28600元,增长8倍多;村民福利待遇也由2002年的人均720元,提高到现在的1万元。
“当干部发不了财”
2002年,我市新城区规划建设,该村的土地全部被征用。土地没了,村民一下子没了经济来源,集体上访,两委瘫痪,大街小巷贴满小字报,刘元征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离开自己的房产开发公司“临乱受命”了。为解决村民就业,安扶村民情绪,他向市政府争取在新城区建设中,承接在管理村土地上进行的建筑、土方、绿化、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村集体迅速成立了建筑工程、绿化工程、机械化土方三个施工队,分别由三个支部委员负责,员工全部用村里的村民。刘元征把自己新买的私家车当成了公车,无偿为各个公司跑杭州订树苗、跑东北购材料;把原来公司里的运输车辆、施工设备,凡是建筑、绿化、土方施工能用上的全部拿来无偿使用。有人替刘元征算了笔账,在当时的那个环境下,他回村任职,一年得少收入400万元。刘元征则说:“当了村干部自己发不了财,如果不大干一番让村民富起来,那才不值呢。”为了确保党员干部廉洁奉公,让群众满意,他规定,村两委干部不得承揽村里的工程,不得向村里的工程供用任何材料。到2004年6月,村集体的收入已经达到3000万元。此后,该村又投资购买土地130亩,建设厂房、学校、市场等6万多平方米,引进了青岛新日进幕墙有限公司、青岛汉阳电子有限公司,建设了市文化市场和新城区综合市场,开发建设居民商品房……那个贫穷落后的农业村,变成了现在的省级文明村庄。
“决策村民定,敞开门执行”
也是由于新城区发展的需要,管理村整体搬迁安置楼2004年6月5日破土动工,至2005年1月22日,总投资5500万元的15幢5500平方米新楼房就建好了。这8个月里刘元征天天靠在工地上,累病了,治疗也是在工地上。本着“决策村民定,敞开门执行”的工作思路,在搬迁过程中,该村成立了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和监督小组。领导小组负责施工,监督小组负责整个新村建设的材料采购、施工质量监督。在分房时,又成立了由7名村民代表组成的分房工作小组,村民代表全部由村民推选,从制定分房方案,到报名签协议和分房抓阄,总共召开了20多次会议,广泛征求村民代表的意见,确定了最终的分房方案。其实,该村的所有事务都是让党员、村民代表参与决策的。如在安置楼选购太阳能时,他们邀请了14家销售商,在村里的中心广场上开了个小型的招标会,让50名党员村民代表按照户型确定产品。
“路不拾遗倡新风”
村庄搬迁改造之后,如何让村民真正适应市民生活并形成文明习惯?刘元征带领村干部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完善了《村规民约》,随后又根据村庄发展需要,陆续制定了治安、保洁、文明丧葬等33项规章制度。这些制度是群众制定的,执行也靠群众,其中奖罚分明,村民从原来感到受约束,慢慢变成了自觉遵守。于2012年5月1日开始实施的《文明丧葬规定》要求丧主不穿白大褂、不系白带子,而只佩戴黑袖章和白胸花,简化过程,以告别仪式替代鼓手戏等传统做法,连墓地石碑都由村里免费提供,村民不用花费一分钱就能办完丧事。干净、简约、文明,实现了厚养薄葬,避免了铺张浪费。刚刚通过的该村婚事俭办的规定也将于今年6月1日起执行,受到村民的一致拥护。同时,该村“优秀村民”和“优秀小村民”评比活动带动了村民争着做好事的热情,他们从当年做好事的村民中推行出候选人,再以全体村民无记名投票的方式推选,并将结果公示7天后进行表彰。据统计,从2007年至今,该村拾金不昧近百起,捡拾钱物50多万元,可谓“路不拾遗”。
“村民共享发展成果”
“村庄发展了,要让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刘元征是这么说的,也是这么做的。在人均纯收入和福利待遇年年提高的基础上,该村投资400多万元建起了老年公寓和老年餐厅,孤寡老人实现了免费供养,70岁以上老人中午全部免费就餐,同时,他们还注重给村民提供精神食粮,为陶冶村民情操他们成立了60多人的秧歌队、23人的鼓乐队、20人的门球队。而且每年举行趣味运动会,健身项目比赛等8项比赛活动,参与村民500多人次。如果说以上这些都是锦上添花,那么成立村互助公益基金会就专干雪中送炭的事。帮助困难群众,奖励好人好事、进步学生,目前在这两个方面受益的村民有120人。基金会还给想自主创业的,特别是困难家庭想自主创业的,按照村扶持困难家庭发展经济的有关规定,根据其家庭条件给予资金借款和贷款。目前,已有13户接受扶持,并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基金会每年都组织全体村民在重阳节进行募捐,至目前,村互助公益基金已达150万元。据悉,该村有植物人一名,尿素症患者一名,白血病患者一名,通过村委基金会救助都得到了较好的救治,没有因病致贫。
新闻推荐
...
青岛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青岛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