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 晨 赵 鹏
本该红火的演出市场并未如这个夏天的温度一样火热,“节俭令”颁布两年来,一些原本就走市场路线的演出机构日子更加风生水起,而另一些曾靠“吃政府饭”过活的演出团体却以关门大吉的结局收场。“挤泡沫”让演出市场在总体遇冷的情形下又呈现出“冰火两重天”的态势,也让原本带有泡沫的繁荣逐渐回归理性。拐点到来之际,一些演出院团的生存状况如何?他们又该怎样调整来适应市场
市场进入“阵痛期”
张小帅(化名)是青岛市李沧区一家演出公司的演员,虽然刚入行五年,但他已经感觉到“行业在变”。“收入下滑很明显,现在过得有些苦。”他说,他所在的公司原先靠“政府和市场两条腿走路”,他每年能赚十几万元,有40多场演出,现在公司只能完全依靠市场,“有活儿就接,不管多少钱。”
和张小帅处境相同的人恐怕不在少数。据不完全统计,国内演出公司有大小数十万家,此前有一半以上的演出是由政府和国有企事业单位买单。在中央限制“三公消费”等政策影响下,行业受冲击非常大。
中国演出行业协会日前发布的《2013年中国演出市场年度报告》显示:2013年演出市场总收入323.74亿元,同比下降9%;其中,全国文艺表演团体总收入同比下降39.6%,舞美工程企业总收入下降28%。另据北京道略演艺产业研究中心调查结果显示,去年我国商业演出市场票房规模达到88.26亿元,同比下降5.7%。政府购买演出、企业赞助包场和旅行社团购这三方面资金正不断被削减。
这场寒流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看来是“文化产业市场走向理性必须经过的一个阵痛期”。在国家收紧“三公”支出后,演出市场经历着从依托政府到向大众消费转换的过程,不适应大众消费和市场节奏的企业很可能就会被淘汰。
民营演出缘何逆市走高
许多大型国营演出公司和剧团正在苦苦思考如何度过这个漫长的寒冬,而多年前就已经完全市场化的民营企业却早有了厚厚的棉衣,在一片下跌声中反倒逆势增长。“我认为这是一件好事,毕竟整个行业要健康良性发展,文化企业不能一直靠政府养活。”开心麻花娱乐文化传媒公司总裁刘洪涛在接受采访时直言不讳地说。并不依靠政府资源的开心麻花,一直以销售散票为主,演出市场化程度很高。禁令的出台不仅没有对其造成冲击,反而让他们更加如鱼得水。
“草根”民营企业,对市场的嗅觉很灵敏,机制更加灵活,节目也很容易受到观众的欢迎。中国演出行业协会秘书长李大士表示,禁令的出台的确让很多靠政府过活的演出经纪公司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稻草”,大量这类的演出公司也纷纷倒闭,而另一些偏重市场运作的演出公司则普遍运营良好,这样的调整对市场来说是件好事。
练好内功才能拥抱市场
一方在思索如何度过这个漫长而又寒冷的冬天,另一方却在红红火火地赚钱。禁令之下,演出市场俨然出现了“冰火两重天”的现象。一系列政策的出台让演出业的拐点到来,也迫使不少演艺公司走上转型之路。
“对于那些原本有政府支持的国营集团而言,走市场化道路的确很坎坷。但国营演出公司在存量人才和固定资产方面有很强的优势。企业应完善内部管理和激励机制,把这些优势用好,转化为实现市场化运作的有利条件。”魏鹏举指出。
中国人民大学文化创意产业研究所所长金元浦分析,禁令之所以对一些企业冲击很大,主要在于其之前的市场定位不正确,有些国营演出公司的节目没有从满足更广大消费者需求的角度来设计。他同时表示,演出市场也要主动培养观众的消费习惯,打造更多固定的受众群体。
拥抱市场的过程是痛苦的“断奶”过程,没有了政府的支持,许多国营演出单位都面临着资金短缺的问题。据金元浦介绍,从国外经验来看,许多剧团资金来源不外乎三个方面,一是通过市场,比如卖票获得收入;二是通过慈善捐助;三是政府扶持。“结合我国国情,一些代表国家最高演出水平的单位还是需要一定的政府资金支持,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良好统一。”
新闻推荐
油气管道事故频发 隐患众多令人担忧有多少建筑坐在“火山口”上
地下是输油管道,地上是生产一次性打火机的工厂;输油管道斜穿锅炉房而过,距离明火不足 10米;学校操场占压输油管道,上百孩子在危险源上玩耍……这是记者在辽宁实地采访时发现的。近期,随着输油气管...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