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薄克国
“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2月25日,青岛市规划局透露,“十三五”期间生态保护、绿色发展将成为城市发展和建设的主旋律,《青岛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20)》将青岛市城市规划区划分为13个功能区,并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管控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并分类制定大气、水、海洋、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环境治理措施,推进生态文明建设,让“青山绿水就是金山银山”的观念深入人心。
各功能区制定管控要求
青岛市将依据发展现状、发展潜力和资源环境承载力的综合分析,将城市规划区划分为13个功能区,并结合各功能区的特点,制定相应管控要求,进行严格控制和管理,有序引导城市发展。
这13个功能区包括:大沽河地下水源地保护区、大沽河河口湿地保护区、崂山风景名胜区、大珠山、小珠山风景区、铁橛山自然生态区、近岸海域、中心城区(东岸城区、北岸城区、西岸城区)、胶南组团、空港组团、胶州滨海区域、蓝色硅谷核心区及田横地区、董家口港城组团和王台组团。
“加强海洋生态环境保护,合理开发利用海洋资源,严格按照重点保护区、生态与资源恢复区和适度利用区的划分,对青岛西海岸国家级海洋公园进行保护与利用。严格保护胶州湾、灵山湾、鳌山湾海域及海岛资源。”据青岛市规划局相关专家介绍,《总体规划》根据青岛市生态本底特征和生态环境现状,从保障城市生态安全、优化城市空间结构出发,结合已有的城市规划控制线划定成果,构建形成以大沽河流域、胶州湾、崂山、大泽山、大小珠山生态控制区为核心,以沿海基干林带、沿河绿化带、沿路绿化带为廊道,以海岛、湿地、自然保护区、水库涵养区、山头公园、风景名胜区、国家公园等为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有序引导城市空间拓展,固化城市空间增长边界,促进城市发展由外延式向空间限定式转变。
环境保护指标有约束
《总体规划》科学确定了规划期末的环境保护目标,分类制定大气、水、海洋、固体废弃物等方面的环境治理措施,明确了环境保护目标。
水环境保护目标: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达到100%,地表水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95%,保证近岸海域水质状况较2010年不降低,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水质达标率力争达到90%。
大气环境保护目标:环境空气中各污染物达到《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3095)二级标准要求及以上。
声环境保护目标:环境噪声达标覆盖率达到95%以上。
固体废物综合整治目标:城镇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农村生活垃圾集中收集处理率达到95%以上,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处理率达到100%,危险废物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
青岛市规划局相关专家介绍,《总体规划》以实现青山绿水碧海蓝天、宜居幸福的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科学制定了环境保护约束指标,分类提出切实可行的治理措施,控制能源消费总量,加强节能降耗,倡导循环经济、节能低碳产业和新能源、可再生能源发展,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生态安全成为城市发展战略
据介绍,本轮《总体规划》将生态安全上升至城市发展战略高度,围绕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强化生态基底保护,促进人口、资源、环境协调发展的总体目标,确立“岸线保护、流域保育、山体维护、污河整治、环保搬迁、绿色发展”的实施策略,强调胶州湾生态保护、大沽河绿色生态中轴保育、胶州湾沿岸企业环保搬迁,实行严格的生态空间管控和环境保护措施。通过城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和区域空间发展条件的综合分析,在规划区范围内合理划定三区(禁建区、限建区、适建区),明确城市生态功能区划和空间管制要素,提出了具体的管控要求,进一步优化城市空间布局,促进资源要素有效配置,实现生产空间集约高效、生活空间宜居适度、生态空间山清水秀。
专家建议,下一步,结合《总体规划》的组织实施,应加快推进城市基本生态控制线的立法工作,加强胶州湾、大沽河生态中轴、城市水源地、城市生态间隔带、生态湿地等重要生态资源要素的管控,把生态文明建设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将青岛打造成为生态良好、和谐宜居的美丽家园。
新闻推荐
□本报记者王爽随着全国两会临近,养老话题再度受到关注。一组与人口老龄化相关的数据显示:目前我国空巢和独居老年人近1亿,60岁以上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约有3500万。如何让这类人群“老有...
青岛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青岛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