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照新闻 五莲新闻 莒县新闻
地方网 > 山东 > 日照市 > 日照新闻 > 正文

开窗放入山河来 ——— 访画家郑会军

来源:日照日报 2011-11-12 17:46   https://www.yybnet.net/

本报记者 沈凤国

个人简介

郑会军,毕业于山东师范大学美术系,先后于北京画院、中央美术学院国画系、中国国家画院首届姜宝林工作室、中国美术家协会创作高研班研修学习。现就职于日照师范学校艺体教研室,高级美术讲师。中国国画家协会理事、北京中国画艺术家协会理事、山东美协会员、日照市青年美术家协会副秘书长、日照文心国画研究院院长。作品多次获奖并被媒体报道,多次出版个人画集。

走进郑会军艺术创作室“静远斋”,笔者见到了他的精心之作“江南系列”、“太行系列”和“花鸟系列”作品。一卷卷、一张张展读他的作品,清新壮美的气息扑面而来。

问及斋号的来历,郑会军说:“我非常景仰诸葛亮《诫子书》中的名言‘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我就是取其宁静致远的精神追求,取了这个斋号,藉以勉励自己不要浮躁,要沉下心来做自己的艺术。艺术与务虚无缘,只有内心宁静,才能走好自己的路。”

1

从眼中山河,到心中山河,再到纸上山河,需要的是智慧和勤奋的双重作用。

郑会军出生于农村,小时候经济条件并不宽裕,但是他的家庭文化氛围比较好,他的父亲和叔叔都能写会画,郑会军小时候就迷恋上了书法绘画艺术。那时候,他家正屋中墙之上挂着一幅王羲之泰山碑拓对联:把酒时看剑;焚香夜读书。年幼的郑会军常常对着那幅对联发呆,艺术思维已经将他带到了很远很远的地方。他的父亲对他说,什么时候能写得和对联上的字一样好,才是好样的。老人家对他寄予了深切的希望,希望的另一面也是刺激,就变成了他前进的动力。

郑会军回忆自己十几年的求学之路充满了艰辛,一直是半工半读的状态。但正是这严苛的成长环境,锻炼了他自尊、自强的精神,培养了坚韧的自立能力,一直受益到今天。

2004年,郑会军幸遇恩师姜宝林先生。在老师的指导下,他才真正又回到了儿时梦里的中国书画中。

难得的学习机会、优越的学习条件,让他不敢有一丝一毫的懈怠。

一入学,他就拼命学习专业,读书,写生,临摹,听课,尽快补充自己的艺术营养。

当时,郑会军这级学生是国家画院专门招收的第一届学生,面向全国招生,考核很严格。他所在的班只有8个人。学习方式完全回归到师父带徒弟的传统上来,效果很好,进步很快。一年内,他接触了60余位顶尖级画家、前辈。他们对他的艺术耳提面命,点评指正,真正是洗心洗脑。这是他的转折点,一年的学习胜过以往十数年的探索,他也从一个美术教师真正转变为一个画家。蜕变的过程是动人的,也是辛苦的。

在“静远斋”,摆着一尊来自印度的拳头大小的石佛造像。郑会军十分推崇佛家“舍得”的智慧。只管努力,不问结果。这些年,他舍弃了很多,撇家舍业,南北求学。同时,也得到了很多,尤其是得到了国内一流老师的指点,眼界有了很大提高。绘画属于视觉艺术,艺术家的眼光十分重要,眼不高,手也不可能高。他认为,这是他多年来的最大收获。

2

从最低到最高的学校,郑会军都走过了,他走的是学术的路子。最初,他学的是西画的素描和色彩,对西画进行过严格而扎实的训练,打下了造型的基本功。后来,他尝试着把西画的营养输送到中国画的肌体中,进行探索。

对于临摹,郑会军下的是苦功夫、真力气。绘画史上很多大师的画风他都能背临下来。他尤其推崇元四家、明四家、清四王以及近代黄宾虹、李可染等大家的艺术理念及表现手法,强调点、线、墨色等综合美感的发挥。在传统的河流里,沿着前辈的足迹,他一路走来。前人的笔墨经验在他的心中慢慢化成他自己的美学。

郑会军对临摹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认为:“当代中国画要创新,一定是在充分吸收传统营养的基础上进行,要对古代经典作品进行扎实的临摹。临摹不是披着古人的外套做现代人的事情,一个画家要画的是自己,而不是古人,不是别人,我们临摹古人是为了汲取其艺术精神,站在他们的肩膀上。”

笔者观其临摹的《早春图》、《富春山居图》,以及大批宋元山水团扇作品,着实见工夫。

郑会军也十分重视写生。按照他的理解,写生也是一种创作,写生的妙处在于捕捉刹那间的美感。

雨中山水很难画,难就难在如何把握水墨对烟雨意境的表达。郑会军画了大批雨中的太行、雨后的太行、雨中的江南,这些大都是写生作品,是在当时当地完成的,以后再也没有修改过。但这些作品往往很传神,很能表达出山水真相。当他赴太行山写生的时候,在写生现场,他的作品刚一完成,就有同学要出钱购买收藏。“我作画的时候什么都忘了,什么也不想,只管画,很率意。我感觉自己最好的画就是当时不假思索画的那些。”

对于写生的理解,郑会军这样诠释:“山水画写生就是把握自然之心,得自然之理,对传统和自然加以取舍融入自己的灵魂,借助笔墨,因心造景,抒发情怀,而不是纯自然主义的再现……山水画的写生,是发现和淘汰,是‘受之于眼、游之于心\’的心灵感悟和化境。”

从某种意义上理解,纸上的山河更加生动,只因有生命浸润其中。

郑会军对四季有着强烈的生命感受。到南方画南方的感受,到北方画北方的感受。于是,他的作品就有了超拔的诗性和文雅的书卷气。线条、墨色、布局,富有生命力。落款、印章,都很讲究。整个画面雅致、干净、格调高。

在“山中有我”、“胸中丘壑”理念的指导下,他力求在作品中表达物我两忘的境界。所以,无论尺幅大小,也不论临摹、写生还是创作,都显得充实、饱满。于是,恩师姜宝林在他的山水长卷《山乡可居》欣然题跋。

山水画之外,他的花鸟画也很有格调。无论是斗方、扇面,还是丈二的大作,都能表现得很好。

3

“技法是次要的,学养是主要的,我不信表面工夫。”郑会军说。

画画的同时,他非常注重对书法、篆刻的研习。

在他的“静远斋”,郑会军为笔者展开了他最近一段时间的书法“作业”。厚厚的作业中,有楷书作品,有行书作品,也有草书作品。这些“作业”是他自己为自己布置的,他自己给自己规定交作业的时间和检查作业的标准。这是他二十多年来的学习习惯。

此外,他未曾中断对篆刻的研习。他力图通过研究篆刻艺术方寸之间的哲学,补充自己绘画的气息。他自己刻了许多方印章,装满了整整一小木箱。其中,有些是他用以自勉的闲章,如:游于艺、勤能补拙、潜心苦读、自强等。

他也喜欢收集石头。这些石头大多来自黄河长江、太行雁荡、峨眉武当、新疆西藏。诸多名山大川的各种各样的石头在他这里集合,站满了他的创作室、他的家、他的案头。面对这些沉默的石头,如每日看山,他从中参悟到大自然的奥秘,以及对生命的感应、对智慧的启发。

他曾在写生途中偶然觅得一块黄蜡石,别人说此石上的叶状图案像元宝,他偏偏说这是“法眼”。眼睛是心灵的窗户,没有智慧之心,何以识得“法眼”?没有对山河的认知,何以能将山河收入心底?

郑会军很注重学习。他也开通了自己的博客,目的是将博客变成自己学习的资料库。“我是在博客上认识比我高的老师,虚心向他们学习,有时候,他们一句话就能帮助我一辈子。”他也深怀一颗感恩之心来对待自己的亲人、师长、朋友和艺术:“我走的每一步都离不开我的家人、朋友的帮助,离不开诸多师长的提携。”

郑会军除了画家的身份之外,还有一个身份,就是教师。他在日照师范从事师范教育十余载,全国8大美院都有他培养过的学生。他也成为市级骨干教师,多次被评为学校的优秀教师。他的同事都说,无论是画画,还是教学,郑会军都是一把好手。“沉心静气,上下求索,不为名利所动,读好传统和生活这两本书,定能修成正果。只要努力,就有希望!”郑会军感慨。

11月17日至23日,郑会军画展将在日照市博物馆举行,祝他的画展圆满成功,祝他的艺术之路越走越好。 

新闻推荐

全省企事业科协工作研讨会召开

本报讯(记者 曲亚平实习生 牛晓琳)11月10至11日,全省企事业科协工作研讨会暨企事业科协联谊会第四届年会在日照市召开。省科协巡视员许素海出席,副市长徐清到会致辞。徐清在致辞中介绍了日照...

日照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日照这个家。

相关新闻:
猜你喜欢:
评论:(开窗放入山河来 ——— 访画家郑会军)
频道推荐
  • 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数字赋能,拓展“商量”广度深度效度济南:“码上商量”与百姓贴得更近
  • 按下快进键 抢抓黄金期
  • 潍坊滨海经济技术开发区京师幼儿园桌上推演,筑牢疫情防控线
  • “线上+线下”人社服务再升级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