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锡银
天地之大,无奇不有。事情发生在大明万历二十五年之后,大山深处垛庄镇的千年古村碓臼峪在一夜之间神秘消失,消失得无影无踪!这个神秘村庄到底发生了什么?是天灾还是人祸?古村里的人到底去了哪里?给我们留下一个解不开的谜团和无限的遐想。
在历史长河中,古老的文化和悠久的历史在垛庄这片神奇的土地上薪火相传,千年古村“碓臼峪”的名字熟悉而又陌生,值得我们从古老的历史印记和传说中寻找它的蛛丝马迹。村庄消失的未解之谜,一直是人们想要寻找的真相。诸多待解之谜虽经几年探寻,尚无满意结果。忙里偷闲,一并罗列,和盘托出以期求解。
先说村名的由来。碓臼峪村位于锦屏山之阳,北靠锦屏山,西邻南明村,东邻三德范、黑峪、大寨村,南邻蒲黄、上下秋林村和齐长城。春秋战国早期,也就是农耕时期的后期,锦阳关、大寨作为齐国重要驿站,其在战争的后勤保障功能向四周辐射,延伸到地处战略纵深位置的碓臼峪村。古老的粮食加工工具从圆石臼进化到长碓臼,提高了加工量,碓臼成为人们谋生的工具,碓臼峪的专业军粮加工后勤供应补给应运而生。村名因而称之为“碓臼峪”。
以下是关于碓臼峪村的几种说法。
一是“先有碓臼峪,后有蒲黄庄”之说。碓臼峪古村位于锦屏山之阳,坐落于南北朝向的深山沟里。位置在现在的蒲黄村域内的大北沟内,三面环山。碓臼峪在明朝万历二十五年以前与周边的村落联系密切,且有村与村间的联谊捐赠活动。如庙宇的修建、重修、桥梁的修建等。碑碣是记录历史的重要载体。据传明洪武十年靳氏从陕西迁来碓臼峪聚族而居,后亦有李姓、王姓、田姓、杨姓多姓聚居,百户不足千丁。大寨村明朝万历二十五年长泰桥碑记载有捐款修桥的领袖善人,摘录如下:
碓臼峪:李文厚靳□力田子信李文宦杨全李文安王的宝。
蒲黄庄:张思义□□卿。
南明庄:王奉强王奉德王道刘邦右□□玺刘氏。
从以上碑文可以看出,碓臼峪村捐款的人数比南明村还多。由此可见,就算后来碓臼峪村民全部搬到了蒲黄庄,但蒲黄庄没有靳姓人家的后裔,由此推理“先有碓臼峪,后有蒲黄庄”之说不成立。碓臼峪、蒲黄庄应该是同一时期存在的两个相邻村落。当时的碓臼峪人大部分是从陕西搬迁而来,他们把当地的玩龙社火艺术也带到了碓臼峪,每逢过年,碓臼峪人都到周边村落扮玩,和周边村庄相处得非常融洽,有你来我往的社火互动。
二是淹子之说。传说在碓臼峪山沟有一个很大的水塘,水塘里有一只淹子(也就是老鳖,也叫水怪),每年一遇大水,淹子便兴风作浪,下游的蒲黄庄屡遭水患。为祈求平安、风调雨顺,蒲黄人便在村中下游修建了龙王庙以镇之。前些年蒲皇村在此重修池塘,在池底铺设的混凝土被拱起一洞,更成为淹子之说的灵异故事的延续。次年开春重修池底时,在拱洞的地方插一钢管往外排气,才结束了淹子拱洞之说。下游蒲黄村至今存在,上游的碓臼峪村更不会因为大水而导致全村覆灭,故“淹子之说”也应在排除之列。
三是碓臼峪村与和尚洞。碓臼峪村位于锦屏山之阳,山上有一个又深又大的山洞,洞里住有一群恶和尚。起初和尚与村民相处还好,后来干起了抢劫财物、奸淫民女的勾当,一次两次,连连出来祸害民众,村民对此恨之入骨。碓臼峪的村民一纸诉状送交县衙,希望官府惩戒恶和尚。和尚早就贿赂了县衙,县衙一听是和尚洞的和尚所为,连连摆手推脱说:“唉,真可恶!他们出不来就好了!”乡亲们告状无门,无计可施。有一靳姓老者说:“太好了,县衙已把权力交给了我们,我们有办法除害了。”全村老幼一起出动,趁着夜色,等和尚进入梦乡,把备好的辣椒用大火点燃,朝洞里扇风,熏晕了和尚。随后村民用石头把洞口堵得严严实实,和尚再也“出不来了”。至今人们再也没有找到洞口。
新闻推荐
用精湛技艺诠释企业卓越形象 记全国劳模、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安装工李新春
工作中的李新春。11月24日,这是一个让所有陕鼓人倍感自豪的日子。这一天,陕西鼓风机(集团)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陕鼓)系统服务事业...
陕西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陕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