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川区第八中学数学教师张吉敏,在学生眼中,是一盏明灯,指引着学生们前进的方向。张吉敏说,把一生献给教育事业,献给那一张张青春的脸庞,献给那一颗颗稚嫩的心灵,是自己最值得骄傲的事情。
她还说,在将来的某一天,当年过花甲的自己在阳光下细数这一生的教育故事时,她一定会在烂漫的山花丛中幸福地微笑。
不忘初心 挑战自我
教材、教参、教案,修身几十春;粉笔、黑板、讲台,育人数十载。张吉敏说,做老师就要深入学生心灵。
28年前,刚登上讲台不久的张吉敏每节课总是把教案改了一遍又一遍,反思写了一篇又一篇。当时“传帮带”张吉敏的老教师汤正玉至今都称赞她有教书育人的天资。
后来,不满足于做科任教师的她主动提出了尝试做班主任的想法,而这一干就是十几年。班主任的工作挤占了她的很多个人时间,但是她却乐在其中,把学生视为亲人。15年前,当时的通川区第八中学所在地还处于待开发的境地,出入学校十分不便,尽管如此,八中还是凭借“团结协作、敢于拼搏、严守纪律、永争一流”的美誉吸引了众多莘莘学子前来求学。张吉敏所带的班级中,住校生特别多,郝晓春就是其中一个。通过细致观察,她发现郝晓春家境贫寒,担心他吃不饱、吃不好,就常把自家的饭菜带给郝晓春。在张吉敏眼里这些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填补了远离父母在外求学孩子们缺失的爱,这爱如一束明亮的光,照亮了孩子们的求学之路。很多学生都亲切地称她为“张妈妈”
款款深情 润物无声
每次上课,张吉敏总是在预备铃敲响前到达教室,目的是希望通过课前候课创造更多和学生接触的机会。
张吉敏对学生严格要求,同时非常注重对学生数学思维和数学习惯的培养,大到逻辑推理的训练,小到标点符号的细化,她用自己扎实的教学功底和近乎苛刻的要求,让许多徘徊在数学学科门外的孩子入了门,更让那些本就钟情于数学的孩子体验到更多数学的乐趣。学生们对她的无限敬意还源于她的无私奉献。每学期结束后,她就像家长那样操心起学生的假期生活,在征得家长同意后,她无偿地为学生辅导功课,无论严寒酷暑她都不辞辛劳地坚持着。有些家长出于对她的敬意,想方设法用各种方式表达心意,但都被她婉拒。她说,当初选择教师这个行业,就选择了清贫,给学生们辅导功课,是自己心甘情愿的奉献。在这过程中,她除了收获了学生的崇敬、家长的信任和同事的认可外,还在数学教研领域取得了较高的成就。2015年,她承担了达州市备战中考数学微课编辑制作工作,并被吸收为北师大版数学教材达州市编委会成员。
精心帮扶 助力成长
除了一线数学老师的身份外,张吉敏还兼任学校教务主任职务。她每天忙完教学工作后,就潜心钻研教学管理。她特别注重对年轻教师的帮扶和培养,经常深入班级、深入课堂,对年轻老师进行一对一的“把脉问诊”。如遇到跨学科的新老师,她就带上相应学科的教研组长随行听课,每次听完课后,她总是不留情面地点评,但是从没有一位新老师记恨过张吉敏,相反他们都发自内心地感激她能从教学业务上如此精心地指导帮带。学校的许多老师都在经过她“精雕细磨”后很快成长起来,形成了自己独特的教学风格。在通川区八中领导班子眼里,她是学校教学的主心骨,正因为有了她对教师的强力“打磨”,才有了今天通川区八中教学工作的佳绩。
恪尽职守 公而忘私
提起家人,张吉敏声音哽咽,眼角泛红,她坦言有愧于他们。两年前,当在外地求学的女儿在高考前过度紧张需要母亲的陪伴时,她利用周末赶去绵阳仅仅陪了女儿两天,然后又回到工作岗位。今年3月,她的母亲被检查身患重病。但她仍顶住压力,在母亲6个月的治疗中她从未请过一天假,从没耽搁一节课,也从未向单位诉说过她的一丝难处。她白天坚守在教学岗位,下班后才赶去医院照顾母亲。躺在病床上的母亲也早已习惯了女儿的忙碌,老人心疼女儿在学校、医院来回奔波,含着眼泪叫她去忙工作,别来医院照顾了。
在28年教学生涯的中,张吉敏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受到了学生、家长的爱戴。她同时也荣获了四川省省级骨干教师、达州市教学名师、达州市学科带头人等荣誉称号;她主研的课题《“候课”在教学实践中的研究》于2014年获得达州市人民政府教学成果一等奖。
漫漫教育路,深深红烛情。“28年,潜心教学,心无旁骛;28年,用爱坚守,无悔使命。”张吉敏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张欣荣 罗小丁 本报记者 王万礼
新闻推荐
本报讯国庆期间,一大批工程建设者仍然坚守岗位,奋战在重点项目工地,用汗水和奉献向国庆献礼。作为秦巴物流园重要节点工程的龙滩河1号桥,承担着打通园区450万吨货场进出通道的重要作用。大桥全长约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