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机轻轻一扫二维码、无需身份登记就可以低廉的价格享受私密睡眠空间。近期,出现在北京、上海等地的“共享睡眠舱”颇吸引人眼球,然而刚刚推出不久,这一新鲜事物就紧急暂停运营。“共享睡眠”为何会遭遇这样的尴尬境遇?运营背后隐藏着哪些隐患?未来是否还有发展空间?
未热先撤
多地“共享睡眠舱”暂停使用
近日,北京、上海、四川等地出现了一种名为“共享睡眠舱”的事物。没有押金、没有额外计费、不用登记身份证、打开手机扫码就能睡、最低6元半小时……简单的操作模式和低廉的价格引来民众围观。
然而,这种“共享睡眠”概念还没来得及让大多数民众“尝鲜”,就迎来了暂停使用的命运。
据媒体报道,近日,位于北京市中关村地区的一处“共享睡眠舱”被关,而位于银河SOHO的“共享睡眠舱”也暂时停止了运营。
负责人:系主动关停
获许可后有望正式上线“共享睡眠舱”因何停止使用?这一行为又是否是警方所为?
对于此前网传的“被警方查封”一说,享睡科技联合创始人兼CEO代建功接受媒体采访时予以否认。
代建功对媒体表示,公司从5月底试点到现在,一直没有接到过任何有关部门的整改意见或查封通知,但出于长远发展考虑,觉得有必要和相关部门沟通,因此主动暂停了北京范围内所有的“共享睡眠舱”。
他强调,公司共在北京范围内投放十多个“共享睡眠舱”来试验、收集用户反馈,并未正式上线,而该项目的定位并非旅馆或是出租床铺,而是在相对封闭的办公楼内为办公室白领提供一个午休的舒适空间,晚上不对外开放。
缺乏监管“共享睡眠”背后隐患多
针对“共享睡眠”这一新概念的出现,既有支持声,也有反对声。
支持者普遍认为,这种睡眠舱使用简单、价格低廉,满足了不少上班族小憩的需求,与此同时,也有反对者认为,睡眠舱的卫生、安全隐患巨大。
对此,对外经济贸易大学法学院教授、消费者保护法研究中心主任苏号朋接受中新网记者采访时表示,和共享单车不同,“共享睡眠舱”一出现就引起较大争议,主要原因是它所属的行业不同于共享单车。
中国政法大学教授、中国互联网协会分享经济工作委员会专家委员朱巍也认为,在国内,宾馆、旅馆的经营均需工商、卫生、消防等多部门批准,但现如今的“共享睡眠舱”并不具备这些资质,这就隐藏着许多隐患。这些“共享睡眠舱”必须取得线下宾馆的相关资质,确保使用者健康和安全后才能上线。“共享经济”热潮下,
什么能与人“共享”?“共享睡眠舱”的尴尬遭遇,也让人们开始思考,“共享经济”热潮下如雨后春笋般出现的产品,究竟真的属于共享经济,还是只打着“共享”的名号?
在苏号朋看来,“共享经济”并不是准确的法定或者政策上的概念,“从广义角度理解,只要一个商品或服务让不特定的多数人来使用,就可以叫做‘共享经济\’。”
从另一方面看,并不是所有事物都适合“共享”。这种与身体无缝接触的“共享睡眠”在安全、卫生等方面难以保障,其合理性就值得考量。 (新华网)
新闻推荐
7月22-23日,由《中国摄影报》、四川省文联、省摄协和市摄协主办的“美丽四川·神奇天府”2017四川摄影拉力赛(巴中站)在恩阳区举办,市内外近300名摄影家参加。活动现场,摄影名家开展专业讲座,并对参赛...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