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周末,读什么好书?我们为你带来两本风格迥异的文学佳作:
《夜晚的潜水艇》是90后作家陈春成的首部短篇小说集,甫一出版,便赢来好评如潮,豆瓣评分高达9.0分。这个苍白俊秀的福建男孩目前还不是职业作家,从事的工作与园林工程有关,写作是他的业余爱好。
在这部短篇集里收录了他写的九个故事,笔锋游走于旧山河与未知宇宙间,以瑰奇飘扬的想象、温厚清幽的笔法,在现实与幻境间辟开若干条秘密的通道:海底漫游的少年、深山遗落的古碑、弥散入万物的字句、云彩修剪站、铸剑与酿酒、蓝鲸内的演奏厅……他的文笔细腻华丽,充满幻想气息。
《巴蜀风散板》则是内江诗人黎冠辰的散文诗集。四川历史悠久,早在古巴国与古蜀国时期,就创造了灿烂的古巴蜀文明,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发展格局中的重要一元。关于巴蜀文化的研究、考证,也从来不乏优秀著作,但以散文诗集形式出现的并不多。该书近日由四川民族出版社出版,用不同的篇章展现巴蜀民风民俗,让人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
《夜晚的潜水艇》
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
这本书的名字取自书中第一个故事。在这个故事中,陈春成藏身于一个他杜撰的人物:“知名印象派画家、象征主义诗人陈透纳”身后,在这个角色去世后公开的手稿中,通过一篇追忆个人早年生活的散文,半真半假地吐露了自己对幻想之乐的沉湎。
陈春成提到过两个他很喜欢的著名作家:博尔赫斯和汪曾祺。我猜测他应该也爱普鲁斯特,因为在这篇《夜晚的潜水艇》中,他——哦不,是陈透纳——回到自己童年时居住的旧房间里时,那段描述,颇似《追忆似水年华》开头时,作者失眠时的种种浮想联翩。
“随便一个睡姿里,都重叠着以往时光里无数个我的同一姿态。从小到大,一层套一层,像俄罗斯套娃一样。我觉得格外充实,安适,床是柔软的湖面,我静悄悄沉下去,在这秋日的午后。醒来时我打量这房间。窗帘上绘着许多棕色落叶,各种飘坠的姿态,和秋天很相宜。淡黄色杉木地板,淡黄色书桌。蓝色曲颈台灯。圆圆的挂钟,荧光绿的指针,很久以前就不转了,毫无缘由地一直挂在那里。墙刷过一次,仍隐约可辨我年幼时的涂鸦,像远古的壁画……”
而他对主人公自青春期时开始的、漫无边际的幻想之描述,则令我放下手中的这本书,去书柜里翻找沈复的《浮生六记》。
找到了,就是这段:“余忆童稚时,能张目对日,明察秋毫。见藐小微物,必细察其纹理。故时有物外之趣。夏蚊成雷,私拟作群鹤舞空中,心之所向,则或千或百果然鹤也;昂首观之,项为之强。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其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怡然称快。”
这位生活在清代嘉庆年间的文人,有着和生活在21世纪的“陈透纳”相似的爱好,那就是将自己无比丰富的想象,加诸于日常琐碎的物件上。把蚊帐里飞舞的蚊子视为飞翔的鹤,将花台草丛视为茂密的森林,将其中的虫蚁想象成穿行林中的兽,并“神游其中,怡然自得”。
有一天,年幼的沈复正专心致志地看着两只虫子在草间争斗,“忽有庞然大物,拔山倒树而来……舌一吐而二虫尽为所吞”。吓了他好大一跳,而这只林中巨兽,是只癞蛤蟆。
再来看看陈春成的想象——“四年级起,我迷上看山水画。我看到美术课本上印着的《秋山晚翠图》,一下就着了迷。我从画底的云烟里攀上山脚的怪树,一直沿着山涧,爬到画上方的小木桥上,在画中花了三天,在现实中则用了两节课。我在草稿纸上画出《溪山行旅图》里山峰的背面,设计出一条攀登路线,登顶后我躲在草木后边,窥探着山下经过的客商。我在一本图册上的《茂林远岫图》里游荡了一礼拜,想象自己如何从溪流边走到崖底,如何躲避山中猛兽,最后到达安全的山洞……”
他说,我的脑袋像伸出了万千条藤蔓,遇到什么就缠上去,缠得密密实实的,还要在上面旋转着开出一朵花。“我能在莲蓬里睡觉,到云端游泳,在黑板上行走,追踪墨水瓶里的蓝鲸,我能一边挨老师的骂一边在太空里漂浮,谁也管不着我,谁也捉不住我。无数个世界任凭我随意出入,而这世界只是其中的一个罢了。”
只是可惜,在现实里,那个上课永远走神的孩子,必定要令老师失望、父母伤神,也注定不得不回归到我们眼下的这个世界里。在一次沉重的家庭训话后,“陈透纳”放弃了自己最钟爱的“幻想潜水艇”,也放逐了自己的幻想,将精力重新拉回到课本上。
老师们都说他开了窍,同学们背地里说他脑子治好了。后来的事则不值一提:他考上了不错的大学,进了一家广告公司,结了婚。后来迷上作画,辞职成为画家。
晚年的“陈透纳”在他的回忆录《余烬》中说:“五十岁后,我停止了作画,也不再写诗,很多人说我江郎才尽。其实不是的。我的才华早在十六岁那年就离我而去,飞出天外了。我中年开始作画,不过是想描绘记忆中那些画面……我一度拥有过才华,但这才华太过强盛,我没办法用它来成就现实中任何一种事业。一旦拥有它,现实就微不足道。没有比那些幻想更盛大的欢乐了。我的火焰,在十六岁那年就熄灭了,我余生成就的所谓事业,不过是火焰熄灭后升起的几缕青烟罢了。”
《四个春天》的导演陆庆屹说,陈春成的文字有一种奇异的空灵感,“把人拉拽进一种亦真亦幻的状态里……每一篇看完,总唏嘘半日。”我亦以为然。 (文娜)
《巴蜀风散板》
让我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水
一口气读完黎冠辰的散文诗集《巴蜀风散板》,我完成了一次纸上的巴山蜀水之旅。此书给我的第一印象是:面朝巴山蜀水,字里春暖花开。黎冠辰以诗为瓢,在巴蜀几千年传统文化的缸里一瓢一瓢打捞,三十年不改初心。
结集出版的这本新书《巴蜀风散板》,通过《仰望乡风》《巴蜀呢喃》《种入声音的记忆》《打开尘封的门》《天宇雅声》等篇章,记录作家走过的巴山蜀水,或从地理起伏,或从精神高度,展现了有文化品位的巴蜀民风民俗。
观照现实,挖掘历史,烛照生命,黎冠辰做到了。《巴蜀风散板》,让我记得住乡愁,望得见山水。《谷神》《致大禹》《敬拜鱼凫玉》等作品,道出了巴蜀人的精神依靠;巴山蜀水几千年的文脉,在《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薛涛:一袭道袍渡红尘深处》《苏轼:月光充盈诗词的芳踪》等篇章里,源远流长。
乡愁,是我们血液的源头。黎冠辰这些年来一直都在望乡、回乡。《巴蜀三味》里的麻、辣、烫,熬出了巴蜀人一生的味道,没有欺骗,没有阴谋;《巴蜀草药》中提到的草药,漫山遍野,疗伤,更疗我们的乡愁;《巴蜀茶楼》里,一杯红茶暖热了一个冬,一杯绿茶漂走了一个夏。摆不完的巴蜀龙门阵,在茶里闪耀着罗家坝与三星堆出土的柳叶剑、青铜器的光芒。
自古以来,巴蜀人在汗水和劳动中造“神”,在跪拜里慰藉和祝福。“把对苍天的恩典,把对祖先的恩赐,把对谷神的敬仰,一同高举给天空,把人寿年丰、风调雨顺都请来啊。”(见《谷神:弥漫的金色之门》)“一碗酒,装满两岸青山,却装不下山的沉默。敬山神,是敬我们的每份耕耘,每滴汗水。”(见《敬山神》)……在他的书中,巴蜀文脉如巴山绵延千里,似蜀水源远流长,成为中华文化耀眼的星。
在《文翁:承建石头里的房屋》中,黎冠辰写道:“以石为基,以石为墙,以石为瓦,以石为名,筑人类第一所官办学挍,两千年,成都石室中学不改名,不搬迁。文翁,是巴蜀的名望,石头,是文翁的代词。”
这类写文记事的佳作,还有《陈子昂:煮沸唐音的烟火》《杜甫:以文字熨烫阴冷的路程》《秦九韶:以数学通神明、顺性命》《杨慎: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等,让我们看到了颇具文化品位的巴山蜀水。《巴蜀风散板》一书,从巴山蜀水的过往中淘洗出了黄金,从巴蜀子民的汗水里捞出了太阳,从巴蜀的呢喃里,舀出了耀眼的星辰。 (文/吉树奎)
新闻推荐
万华化学(四川)有限公司年产1万吨锂电池三元材料项目 环境影响评价公众参与(第二次)
一、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全文环境影响报告书征求意见稿全文详见眉山市人民政府网,公示网址如下:http://www.ms.gov.cn/...
四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四川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